李济仁直肠癌除湿散结方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适应症

养生之家导读:直肠癌除湿散结方可除湿解毒,软坚散结,配方组成是什么呢?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配方组成】一方:蟾蜍酒,每隔2天服1次,每次100ml

二方:水杨梅根、藤梨根、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龙葵各30g,广木香、炒白术、茯神、郁金、刺猬皮各12g,槐花、地榆、夏枯草、昆布、海藻各15g,甘草9g

【作用与功效】除湿解毒,软坚散结.

【适应证】直肠腺癌.

【李氏临证心得】曾治余某,55岁,干部.1999年3月

5日初诊:诉大便脓血3个月余.患者于1998年即发现大便次数增多,有脓血便,遂在当地医院按"痢疾"治疗,无效,遂来我院消化内科就诊.于1998年11月做纤维直肠镜检查,发现距肛门5~7cm处有一包块,约3cm×3cm,病理报告示:

直肠腺癌.于12月20日行手术治疗,因包块在直肠前壁,术中出现并发症,患者又不愿改道,故求诸中药治疗.症见患者面部无光泽,消瘦,大便3~5日一行,脓血便,量少,纳可,厌油,夜寐欠香,舌质淡红,苔薄黄微腻,脉弦细.

乃癌毒久蕴,湿热下注,热毒结块.遂立除湿解毒、软坚散结之法.予以上一方、二方.

两方交替服用.停服一方时,每天服二方1剂.药用2个月后,大便次数减少,每月2~3次,脓血亦少,饮食增加,已不厌油,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守二方去炒白术,加生黄芪30g,鸡血藤20g,再进.上药服2个月,大便通畅,每日1~2次,脓血偶见,体重增加,饮食如常,面色微红,有光泽,无明显不适感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仍守前方再进.继续服用5个月.检查肿块未增大,脓血消失.

【解读赏析】李先生指出,直肠癌发病率在大肠癌中居首位(占60%左右)直肠癌多见于男性,男女之比为(2~3):

1.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20岁左右亦可见.病理组织学分类为腺癌(占75%~85%)黏液癌(占10%~20%)未

分化癌和其他癌(包括鳞癌等)四类.病因尚不明晰,目前认为与直肠癌发生有关的因素有:局部慢性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日本血吸虫病等;致癌物质多环娜加等.多环娜加是由于高蛋白饮食引起胆酸分泌增加,后者被肠内厌氧菌分解为不饱和的多环烃而产生.

直肠癌位置较浅,易于诊断,经常性粪便隐血检查是早期发现本病的有效措施.还应进行直肠指检、X线钡剂灌肠、直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病理活检以确诊.早期手术根治性切除治疗的5年生存率为50%左右.但因癌肿深入盆腔之中,范围狭小,且与肛门括约肌接近,不易根治,局部复发率高,多数手术不能保留肛门,成为临床之难题.

关于直肠癌临床表现和病因病机的论述可见于中医学的"肠覃""下血""脏毒""锁肛痔"等疾病中.直肠癌梗阻时临床可出现腹痛,大便困难、变形,晚期可引起尿频、尿痛.

中医学认为本病多由火热蕴毒、阴虚湿热所致.

中医学对直肠癌病因病机的认识与结肠癌基本相同,亦有外因和内因,病机为湿热蕴毒、阴虚火热、胃肠虚衰,治则当知虚实之要.

常用治肠癌药为:菝葜、猕猴桃根、龙葵、薜荔、蟾皮、喜树、八角莲、野百合、水杨梅根、凤尾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黄药子、核桃枝、猪殃殃、白英、大血藤、皂角刺、重楼、白蔹等.

临床上肿瘤的中医辨证分型是根据中医理论对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病因、病机、病性、病势要素的综合性概括,是对疾病当前本质作出的结论,是辨证施治的依据.肿瘤的西医学指标反映了病变的程度和发展趋势及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因此,了解肿瘤的中医学指标与西医学指标之间的关系,对提高诊治直肠癌的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医临床以辨证论治为指导核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处方用药随证而变.

中医的"证"与西医的病存在一定的分歧,而且中医的临床特点决定了符合中医医理的大多中医临床研究难以完全严格按照随机、对照、重复的标准设计和实施.另有一些研究只是临床病例报告和描述,或是治疗经验的总结,这些研究由于没有严格的科研设计和质量控制方法,而缺乏可信度.

同时,由于不同学者受疾病认识上的差异、不同的知识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使中医归纳总结不同学者的经验带来了困难.

虽然经验总结为以后的中医临床研究提供了直肠癌证治规律的线索,但是无法用现代科学的指标和知识对其进行准确的概括和量化,使这些经验的可重复性和概括性受到了限制,也成了中医持续向前发展的"瓶颈".

实践证明,中医药在直肠癌的综合治疗中效果是肯定的.

但是直肠癌的中医临床研究虽有很多,以中医为主者却很少.

虽也有以中医为主治疗直肠癌且取得满意疗效的报道,但多为个案报道,没有严格设计的大样本的研究.少数还有比较严重的统计学分析错误.导致晚期直肠癌成为目前中医治疗的主要对象,患者全身状况往往较差,经中医扶正祛邪,虽可使症状减轻,生存质量提高,但多数已无治愈可能.随着大众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晚期病例越来越少,并且中医治未病的优势仍然没有发挥出来,这和中医理论无法用现代医学理论解码,中医指标无法用现代科学技术标准量化有关.

相关内容

养生专题

雌黄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_不同炮制方法有哪些
雌黄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
汉代有炼法(《本经》)。南北朝有药汁煮制法(《雷公》)。宋代有细研,炒令褐色(《圣惠方》),研为粉(《证类》),以酽醋淺(《普本》),先打碎,研细水飞过,灰碗内铺纸渗干(《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