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锜三黄泻心汤加黄柏、赤芍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

养生之家导读:欧阳锜三黄泻心汤加黄柏、赤芍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各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三黄泻心汤加黄柏、赤芍

【配方组成】大黄6~10g,黄芩9~15g,黄连6~10g,黄

柏6~10g,赤芍12g

【作用与功效】苦寒泻火,清泄三焦。

【适应证】心气不足、心内火盛、迫血妄行、吐血、咯血、便秘溲赤,或口舌生疮、口苦咽干、黄疸痞满、外科痈肿、慢性结肠炎等。

【欧阳氏临证心得】慢性结肠炎,全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称白痢、痰痢。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为肠道感染(为急性细菌性痢疾等)的后果,常因情绪激动、劳累、饮食失调、继发感染而复发。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湿热蕴结大肠,日久伤及脾肾所致。临床常有腹痛、腹泻下脓血、里急后重、反复发作、人渐消瘦等表现。早期常见湿热下注之证,日久不愈常见脾虚湿盛、脾肾阳虚之证。

曾治胡某,男,58岁,干部。患腹痛腹泻夹有脓血。服抗生类药效果不显,前来求治。自诉大便稀溏,有大量黏液,时有脓血,里急后重,腹痛,发热,口苦而黏。诊其舌红、苔厚腻,脉细滑。查其左下腹有压痛,并可触及到条索状物。

大便培养细菌阴性,纤维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慢性结肠炎”。

综合分析此乃湿热下注,治当清利湿热。用上方保留灌肠。5剂后,脓血渐少,里急后重缓解,但大便仍溏,黏液未尽,加车前草、木通,续进15剂后,大便成形,不夹黏液脓血,左下腹无压痛。

本例慢性结肠炎病似痢疾,但大便培养细菌阴性,故抗菌药不效。病在初期,多为湿热交感,下注于肠所致。正如《张氏医通》谓:“白痢初起,里急后重,预欲登圊,及去而所下无多,才起腹中复急,皆湿热凝滞所致。”治当清除肠道湿热浊邪。此证湿热俱重,除选用清热化湿之药外,还佐以利尿、攻泻之药及灌肠之法,通因通用,才能湿热俱除,气血得和,泻止痛解而病愈。

【解读赏析】邪火内炽,迫血妄行,吐血,衄血,便秘

溲赤;或湿热内蕴而成黄疸,胸痞烦热;三焦积热,眼目赤肿,口舌生疮,外证疮疡,心胸烦闷,大便秘绪;湿热黄疸,胸中烦热痞满,舌苔黄腻,脉数实者。《医宗金鉴》说:“心气‘不足二字,当是‘有余’二字。若是不足,如何用此方治之,必是传写之讹。心气有余,热盛也,热盛而伤阳络,迫血妄行,为吐、为衄。故以大黄、黄连、黄芩大苦大寒直泻三焦之热,热去而吐自止矣。”

《金匮要略浅注》谓:“此为吐衄之神方也。妙在以芩、连之苦寒泄心之邪热,即所以补心之不足;尤妙在大黄之通,止其血,而不使其稍停余瘀,致血瘀后酿成咳嗽虚劳之根。”

《金匮要略今释》谓:“黄连、黄芩治心气不安,即抑制心脏之过度张缩,且平上半身之充血也。大黄亢进肠蠕动,引起下腹部之充血,以诱导方法,协芩、连平上部充血也。”

方中黄芩泻上焦火。黄连泻中焦火,大黄泻下焦火。三焦实火大便实者,诚为允当。由于三黄之性苦寒,苦能燥湿,寒能清热,故对湿热内蕴而发的黄疸,也能主治。

本方在《奇效良方》用治吐血,笔者用此方还治天行赤眼,如治张某,男,32岁。三天来两眼睑红肿,球结膜充血严重,且见水肿,眼眵多,口干,大便干结,舌赤苔黄燥,脉数。诊断为:急性结膜炎,证属邪火上扰,治以清心降火。

用泻心汤加玄明粉,服6剂,眼睑红肿消退,大便通畅而愈。

相关内容

养生专题

雌黄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_不同炮制方法有哪些
雌黄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
汉代有炼法(《本经》)。南北朝有药汁煮制法(《雷公》)。宋代有细研,炒令褐色(《圣惠方》),研为粉(《证类》),以酽醋淺(《普本》),先打碎,研细水飞过,灰碗内铺纸渗干(《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