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君子汤加紫菀
【配方组成】人参9g,白术9g,茯苓9g,炙甘草6g,陈皮
3g,半夏4.5g,紫菀9g
【作用与功效】益气健脾,燥湿化痰。
【适应证】脾胃气虚兼痰湿,劳倦证。食少便溏,胸脘痞闷,呕逆,饮食不化或饮食停滞等。
【欧阳氏临证心得】周某,年逾六旬。秋后,久咳不
愈,痰多壅塞。自认为少年房劳过度,属肾不纳气,肾水上,、,,泛之证,迭进都气丸不效。续见苔厚、食少、便溏等证,改用六君子汤加紫菀调理肺脾,痰渐减,咳亦渐止。咳喘发作时,急则治标,开肺豁痰以缩短病程,咳喘缓解时,缓则固本,采用降冲、纳气、健脾以益气。发作时间缩短,缓解时间延长,即使发展到肺气肿、肺心病,都可使其逐渐趋向好转。
喻嘉言对外寒引动内饮之证称为“外内合邪”,对肾气上逆,引动膈间支饮,称为“上下合邪”。喻氏此说,虽不概括上述咳喘诸证,但能简明地说明咳喘发病与肺的开阖、升降的关系。脾为清浊升降出入的枢纽,肺的开阖、升降失职,当然与脾有关,所以咳喘诸证中亦有脾虚不摄之证。以上都是从肺的开阖、升降等方面来综述咳喘诸证的,主要是部分呼吸系统疾患,不包括肺肿瘤、肺结核、百日咳等病。因此,以上内容,并不包括中医治疗咳喘的所有方法。
【解读赏析】《素问·调经论》曰:“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素问·太阴阳明论》曰:
“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
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罋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素问·举痛论》曰:“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素问·痹论》曰:“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本病论》曰:“饮食劳倦即伤脾。”
张景岳说:“然饮食之伤有二,而劳倦之伤亦有二:饮食内伤之证,凡饥饱失时者,太饥则仓廪空虚,必伤胃气;太饱则运化不及,必伤脾气。然时饥时饱而致病者,其伤在饥,故当以调补为主,是即东垣之所谓也。其有不因饥饱,而惟以纵肆口腹,遂致留滞不化者,当以化滞消食为主,方治当从饮食门。以上饮食二证,一以伤饥不足,一以留滞有余,治当知辨也。”
而六君子汤者,《医方考》曰:“壮者气行则愈,怯者着而成病。东南之土卑湿,人人有痰,然而不病者,气壮足以行其痰也。若中气一虚,则不足以运痰而痰证见矣。是方也,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前之四君子也,所以补气;乃半夏则燥湿以制痰,陈皮则利气以行痰耳。名之曰六君子者,表半夏之无毒,陈皮之弗悍,可以与参、苓、术、草比德云尔!”
《寿世保元》里用六君子汤治泻痢,如记一人患痢,后重,自知医,用芍药汤,后重益急,饮食少思,腹寒肢冷。予以为脾胃亏损,用六君子汤加木香、炮姜,三剂而愈又治吞酸:一妇人吞酸嗳腐,呕吐痰涎,面色纯白。用二陈、黄连、枳实之类,加发热作渴,肚腹胀满。予曰:此脾胃亏损,末传寒中。不信,仍作火治,肢体肿胀如蛊。余以六君加附子、木香治之,胃气渐醒,饮食渐进,虚火归原,又以补中益气加炮姜、木香、茯苓、半夏兼服,全愈。
《张氏医通》里用其方治眩晕痞闷,如记缪某,偶因小愤,遂致眩晕痞闷,三个月来服豁痰利气药不应,反觉疲倦,饮食日减,下元乏力。至七月下浣,邀石顽诊之,六脉似觉有余,指下略无冲和之气,气口独滞不调,时大时小,两尺俱濡大少力,此素多痰湿,渐渍于水土二经,复加剥削之剂屡犯中气,疲倦少食,迨所必致。法当先调中气,输运水谷之精微,然后徐图温补下元。为疏六君子汤加当归兼调营血,庶无阳无以化之虞。
加紫菀者,其润肺下气,消痰止咳。用于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劳嗽咳血。加紫菀,除了益气健脾之外,燥湿化痰,下气消痰之力更着。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