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陈加豆蔻、草果、杏仁汤
【配方组成】豆蔻12g,草果10g,杏仁9g,紫苏子12g,紫
菀10g,旋覆花18g
【作用与功效】降肺化痰,温降纳气。
【适应证】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
【欧阳氏临证心得】朱某,患支气管哮喘多年,常自检古书,自拟方药,因其每发则面赤烦热,口渴引饮,常用清降药如桑白皮、葶苈子、莱菔子、麦冬、玉竹之类有效。一次因冒暑引发,喘而大作,苔腻,胸闷,渴不引饮,愈用清降润肺药,愈胸满气逆。余为之改用二陈汤加豆蔻仁、草果、杏仁、紫苏子、紫菀、旋覆花之属,连服5剂,咳喘始平。
肺的升降失职,上逆而咳喘,病有因火、因痰、因湿不同,故虽以降肺为主,但对清热、祛痰、化湿又当有所区别。
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这是前人观察呼吸运动所得出的认识,因为呼吸不仅是胸部运动,腹部也需配合运动。气逆咳喘,主要病变在心肺,特别是久咳气逆、络阻血瘀,更与心肺有关(在治疗上有消瘀通络之法)但咳喘反复持久发作,肺气虚耗。牵动肾气,咳喘时抬肩撷肚或动则咳喘,喘促则牵动百骸,心悸,少腹逆冲,为肾气不摄,肺气不敛。
治此,一是要降冲,一是要纳气。升散:清降之品皆当禁忌。若心阳不振,出现心悸怔忡,咳喘吐涎沫而不渴等“饮。,邪上凌”之证,当用苓桂术甘汤、芩甘五味姜辛半杏汤以逐饮降冲。若肾气上逆,咳喘以入夜为剧,活动时为剧,或自觉少腹逆冲,兼有五心烦热、舌绛咽干等阴虚证的,宜都气丸加核桃肉以滋肾纳气;兼有肢冷恶寒、尿清苔白等阴虚证的,宜肾气丸加鹿茸以温肾纳气。慢性支气管炎发展到肺气肿、肺心病,多咳喘并作而有上述饮邪上凌或肾不纳气之证。
前人治疗久咳久喘之“缓则固本”法,多采用上述诸方。久病年老体弱而咳喘者,兼有食纳减少、腹胀便溏、泛涎不已等脾虚见证,用六君子汤以健脾摄涎,亦属扶正固本之类。
【解读赏析】二陈汤源于宋代《大平惠民和剂局方》,由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组成。方中半夏辛温性燥,可燥湿化痰、和胃止呕;陈皮温燥,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气化则痰亦化,此合乎“治痰先治气”之法二药配合,能加强祛痰和胃止呕的作用。配用茯苓健脾渗湿,甘草和中补脾,使脾健而湿化痰消。全方具有燥湿化痰、理气和中之意。
二陈的由来是半夏和陈皮以陈旧者佳,故名二陈。本方偏于辛热,故口渴有痰、喜欢饮水者,用本方时宜去半夏,以贝母、瓜蒌代之。“痰”是体内病理变化的产物,又是多种病证之原因,可引起许多复杂病变,故有“诸般怪病皆属于痰”
之说。
二陈汤加味是指以二陈汤为底方,根据不同病情症状加几味其他药物对证治疗。历代医家根据痰的成因和性质,在二陈汤基础上,创立了不少新的祛痰方剂。如涤痰汤(《济生方》)是二陈汤加胆南星、枳实、人参、菖蒲、竹茹、大枣而成,重在涤痰开窍,主治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语;导痰汤(《妇人良方》)是二陈汤加制天南星、枳实、生姜而成,重在理气化痰、行气开郁,主治风痰上扰所致之头晕头痛、目眩昏仆及痰饮壅盛的胸膈痞塞、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咳嗽痰多等。金水六君煎(《景岳全书》)是二陈汤加熟地黄、当归、生姜而成,可滋养肺肾、祛痰化湿,主治肺肾虚寒、湿痰内盛之咳嗽多痰、喘逆呕吐、舌苔白润、脉滑无力等症;半夏白术天麻汤(《医学心悟》)是二陈汤加白术、天麻、生姜、大枣而成,重在燥湿化痰、平肝息风,主治风痰上扰所致的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苔腻脉滑;温胆汤(《千金方》)是二陈汤加枳实、竹茹而成,加强降逆和胃作用,主治痰浊内扰、肝胃不和引起的惊悸不眠、呕吐呃逆等症。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