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锜四逆散加郁金、茜草、薏苡仁汤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

养生之家导读:欧阳锜四逆散加郁金、茜草、薏苡仁汤的配方组成、作用与功效、经验各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四逆散加郁金、茜草、薏苡仁汤

【配方组成】柴胡6g,枳实6g,芍药6g,炙甘草6g,郁金

9g,茜草12g,扁豆20g,薏苡仁24g,麦芽18g

【作用与功效】疏肝活血,理脾化浊。

【适应证】慢性肝炎,肝脾大,早期肝硬化。面色暗晦,消瘦,腹胀,便溏。

【欧阳氏临证心得】姜某,男,55岁,机关干部。慢性肝炎,肝脾大,检查血小板长期5万~6万,疑为早期肝硬化。面色黯晦不泽,形体消瘦,常腹胀便溏,四肢倦怠,肝“,,”

区隐痛,食纳不香,口苦渴,黄厚而舌质紫黯,脉弦细。

医多宗“治肝补脾”之法,长期以归芍六君汤、香砂六君汤交替使用,病迁延两年多未愈。改用疏肝和血为主,稍佐理脾助化之品,用四逆散加郁金、茜草、扁豆、薏苡仁、麦芽,坚持服用50多天,黄苔渐退,肝痛、口苦、腹胀等症消失,精神食欲好转,血小板上升到10万以上,肝脾亦有缩小。

《金匮》治肝补脾之法,原书明确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故临床肝脾之症同见,须辨明主次、虚实。本例病起于肝,并有肝区疼痛、口苦、脉弦、舌紫黯等肝郁血瘀之征。虽兼见腹胀便溏,四肢倦怠,但舌苔黄厚,知乃肝病累脾,脾失健运,湿浊郁热所致而非脾虚。故治以疏肝活血为主,佐以理脾化浊之品而获效。前医囿于治肝补脾之法,误用补气之剂,故致病情迁延难愈。

【解读赏析】临床上欧阳氏治病讲求平衡,认为《黄帝内经》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就是说人体动态平衡的重要性所谓“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说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都是保持人体动态平衡出发的“求衡”。临床上善用“消法、消方”

欧阳氏分析道,《黄帝内经》不但有较为完备的理论,而且还有一套具体的方法。几千年来,这些理论方法一直指导着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提高。《黄帝内经》的求衡理论,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的。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形成过程中,不仅指导它的理论概括,而且两种哲学思想渗透到医学中来,结合在一起,成为具有医学特点的理论原则,本身就是医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阴阳学说突出地说明了人体保持动态平衡的重要性;五行学说着重阐述人体内外环境(人与自然)和内在环境(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的复杂变化关系,揭示了人体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平衡现象。

要保持人体的相对平衡,就必须明确人体相互对立的两方面。相互对立的两方面要保持平衡,就必然存在着相互依存关系。由于动态平衡,静是相对的、动是绝对的,在动的过程中,当然会引起变化,而这种变化,是包括从量变到质变的。这些理论,《黄帝内经》均有所叙述。如“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脏者为阴,腑者为阳”等,都是指人体相互对立的两方面。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就是指相互对立的相互依存关系。“夫物之生从乎化,物之极由乎变,变化之相薄,成败之所由也”“阴阳者,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就是说明事物运动变化是永恒的,人也就是在永恒运动的情况下保持平衡的。

四逆散广泛应用于外感内伤多种疾病,但主要为消化系统疾病,其次为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病因为情志不调、内伤饮食、外感时邪病毒三个方面。基本病机为肝气郁结,气机失调,阳气被郁,络脉瘀阻,其特点主要表现为一个“郁”

字。病变部位主要在肝、胆、脾、胃。主要诊断指标:腹痛,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发热恶寒,胸胁痛,便秘,腹胀,舌质红,舌苔白或黄,脉弦、数、细、沉。对于不完全符合上述标准,但只要病变部位在肝、胆、脾、胃,以及各自经络所循行的部位、所主的官窍、所主的五体等符合四逆散证之病机者,无论外感内伤,皆可用之。基本治疗原则为疏肝理脾,调畅气机。

现代临床应用于消化系统疾病,如肝病,四逆散加味治疗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硬化腹水等;加味四逆散治疗慢肝及早期肝硬化,改善肝功能,保护肝细胞,缓解减轻肝纤维化的程度,改善病情;四逆散加益气健脾、化瘀软坚之品治疗代偿期肝硬化,明显优于单纯活血化瘀法的膈下逐瘀汤。

其他如治胆病、胃病、肠病,尤其是对溃疡性结肠炎肝脾不和、气滞湿郁型应用香军四逆散加减治疗(四逆散加木香、大黄炭),对肝郁脾虚、寒热错杂证者应用四逆散合连理汤加减治疗。四逆散随症加减治疗肝郁气滞型十二指肠炎、气滞湿阻型的便秘等均有很好的疗效。

相关内容

养生专题

雌黄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_不同炮制方法有哪些
雌黄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
汉代有炼法(《本经》)。南北朝有药汁煮制法(《雷公》)。宋代有细研,炒令褐色(《圣惠方》),研为粉(《证类》),以酽醋淺(《普本》),先打碎,研细水飞过,灰碗内铺纸渗干(《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