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资料:就诊病例均为住院患者,并经中医四诊及实验室检查,符合1990年3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内科急症诊疗规范》关于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标准。
其中,男性102例,女性34例,年龄45~79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13年。按中医辨证,本虚与标实证多相互兼见。
治疗方法:黄芪30g,红参10g,桂枝10g,葛根15g,丹参20g。加减:阳虚甚者加仙茅、仙灵脾;气虚甚者红参黄芪加量;阴虚甚者加黄精、麦冬、生地;血瘀甚者加赤芍、川芎;痰盛者加栝楼、薤白;气滞重者加枳壳、砂仁;寒凝甚者加附子、干姜。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4周为1个疗程,观察2-3个疗程。若胸痛急性发作时,含服速效救心丸15粒以止痛。
治疗结果:
(1)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是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安静时心电图正常或大致正常。有效是治疗后症状减少一半以上,心电图好转(下降的S-T段抬高达0.05mV,但未正常,主要导联倒置的波变浅达50%,或T波平坦变直立)。无效是治疗后症状和心电图无改变。
(2)主要症状疗效:本组病例胸痛99例,显效80例,有效14例,无效5例;心悸22例,显效13例,有效5例,无效1例;气短9例,显效4例,有效3例,无效2例;胸闷6例,显效3例,有效1例,无效4例。治疗后症状总有效率90.4%。
(3)心电图疗效:本组病例治疗前心电图均有典型心肌缺血表现(各主要导联S段下移大于0.05m,T波低平或倒置)。治疗后显效76例,有效23例,无效37例,心电图总有效率72.7%。
临床体会:本病有本虚标实之别,本虚有气虚、阳虚、阴虚;标实分气滞、血瘀、痰阻、寒凝。本病多见于年迈,因脏气渐衰,出现气滞、血瘀、痰阻、寒凝等证。故益气温阳乃治疗本病最重要、最基本的方法。又据本病本虚标实的特点,治宜标本兼固,攻补兼施,既鼓舞五脏功能,又调畅气血,能收到扶正培本,痰瘀回消之效。
(辽宁朝阳市中医院李景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