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古代痫、癫二字有时通用,故痫亦称癫痫。俗称羊痫风。该病发作时出现蹬眼直视,面目牵引,口噤流诞,肚腹膨紧,手足搐掣或口中出声或无声,发而时醒谓之痫。文献亦有10岁以上为癮,10岁以下为痫者。多因惊恐或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伤及肝脾肾三经,使风痰随气上逆所致。其调理之法以惊、风、食3种,阴、阳二证分别治之。该病西医亦称癫痫。
【辨证治疗】
1.风痫
临床表现:癞痫发作之前有头痛或腹痛。发作时除癫痫之证外有喉中痰声辘辘或伴有发烧。舌质红、苔白或黄。指纹青显。
立法:平肝熄风。
主方:牛黄丸(圣惠方》)合薄荷散(《婴童百问》)。
加减:伴外感且大便秘结,加独活、川芎、麻黄、大黄,解表通里;伴痰盛高热,加胆南星、防风、法夏+豁痰清热;风痫日久,加川乌、五灵脂。2.食痫
临床表現:癫痫发作与饮食有关。发作时大小便失禁,脘腹胀满。舌质红、苔白或黄厚,脉滑数。
立法:消积定痫。
主方:妙圣丹(《婴童百问》).
加减:伴口臭、大便酸臭,加焦三仙、枳实、大黄,薛遵消食;伴夜寐不安,加栀子、川连、竹叶、陈皮,清热和胃。
3.惊痫
临床表现:平素惊悸、寐时不安,发作前有惊恐感。除痫证表现外有谅叫,舌质红,少苔或白苔、黄苔,脉弦数或细数。
立法:清心安神。
主方:清神汤(婴童百问》).
加减:伴发热,加紫苏、干地龙,发表祛风伴腹痛,加延胡索、当归,止痛活血.
4.顽痫
临床表现:痫后反复发作,证候多端,连绵不除。
立法;清热豁。
主方:断痫丸((婴童百问》).
加减:伴血滞心窍,加川芎、当归、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抽搐频频发作不止者,酌加失笑散(《和剂局方》)。
【其它疗法】
1.体针
主穴:大椎、百会、风府、筋缩、腰奇、命门、鸠尾、中脘、关元、膻中。手法:用平补平泻法。二组交替,隔日1组。
2.头针
选运动区配以情感区为主。以电针刺激,每次30分钟+25次为一疗程:
3.割治
(1)埋线:取主穴脊中、筋缩;配穴选大椎、长强、膻中、中脘、气海、内灵。用3号肠线3厘米对折埋入。
(2)埋药:药物用安坦、苯妥英钠、苯巴比妥,任选一种埋入三角肌外侧缘肌层。
此外尚有当归液穴位注射,拔火罐、艾灸等。
【文献参考】
1.病病发則旋晕颠倒,口眼相引,目睛上摇,手足搐搦,背脊强直,食项乃醒。原其所自,皆由惊动,脏气不平,郁而生诞,闭塞诸经,故有是证,或在母腹中受惊,或幼小受风寒馨湿.或因饥饱失宜,逆于脏气而得之者。((济生方·痫病论证》)2.陈辜生用芒针治疗癫痫70例。芒针长0.6~1.5尺(19.8~49.5厘米)之间,以穴位透刺。取穴背三针配额三针。有效率92.86%。
【调护、禁忌】
1.癫痫发作时:头侧转防痰阻呼吸道,松开衣领。为防舌咬伤,可用压舌板包纱布塞人上下齿之间。
2.巅痫儿随时可发病,因此单独过马路及游泳等要慎重。
3.平时注意避免感冒发烧,勿受惊恐,勿食过饱,預防颅脑外伤。
4.坚持长期服药1~3年,定期到医院检查.
5.本病日久可致肝肾亏损,心神受蒙。可多食补肾益智类药物或食物。
【西医诊断参考】
对癫痫的诊断,分为部分性(限局性,局灶性)发作和全身性(广泛性,弥漫性)发作。
脑电图检查,对癫痫诊渐有确诊价值.但脑电图无异常而症状典型者,也不能排除诊断。
蕪痫的西药选择,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服药后需进行药物血波浓度测定,调整药物剂量,才能达到理想的疗效。
鸡胸/龟背
【概述】
鸡胸、龟背,是小儿生长发育障碍以致成为畸形的一类病证。胸廓向前突出如鸡胸的,称为鸡胸,又称龟胸;脊柱弯曲隆起,状如龟背的,称为龟背,又称隆背或驼背,这两种病证可单独发生,亦可同时并见。多发生于3岁以内的幼儿,而以1岁以内的婴儿较为多见。本病预后可因体质的强弱,病情的轻重,而有不同的差别,但预后多属不良,一经成为骨质畸形,往往成为痼疾,故必须充分注意做好预防工作。现代医学的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可出现鸡胸、龟背等畸形。
【辨证治疗】
1.脾肾亏损
临床表现:胸廓向前突出,状如鸡胸,颅囟迟合,体质羸瘦,面白神疲,头汗自出,肌肉松弛,气短乏力,语言迟缓,腹部虚胀,大便失调,舌淡、苔白,脉缓而弱,指纹青淡。
立法:培补脾肾,补益气皿。
主方;补天大造丸(《吴球方》)。
加减:若偏于脾虚气弱,精神菱靡,气短懒言,食欲不振,或大便溏薄者,可用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或补中益气汤等方,以扶脾益气;偏于肾虚而见骨质柔弱,颅骨软薄,囟门宽大,迟不闭合者,可用补肾地黄丸、左归丸、右归丸或龟鹿二仙膏等方;头汗多者,加龙骨、牡蛎、五味子、黄芪,以敛汗固表;食欲不振者,加鸡内金,神曲,山楂、麦芽、砂仁壳等,以开胃消滞;烦躁夜惊者,加酸枣仁、麦冬。茯神、龙齿等,以宁心安神。
2.痰热壅肺
临床表现:胸廓窦出如鸡胸,咳嗽,气短,喘促,痰诞盛,发热或无热,唇红,口干,舌苔浊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立法:清化痰热,宣肺理气。
主方:痰盛气逆者,选用宽气散(《医宗金鉴·幼科》);发热咳喘者,选用麻杏石甘汤(《伤寒论》);痰热互结伤阴者,选用百合丹(《医宗金鉴))。
加减:热重者,酌加黄芩、鱼腥草,冬瓜仁、芦根、爪蒌仁等:待熱退喘平后,表现脾虚痰湿的,可改用六君子汤或涤痰汤;必待蕴痰已清,才能专用培元固本之剂,以治其本。
龟背
【辨证治疗】
1.肾气亏损
临床表现:发育退缓,智力呆钝,骨骼痿弱,脊柱弯曲如龟背,并见面色就白,神疲倦怠,四肢欠温,时见汗出,舌质淡,脉细弱。
立法:补益肾气,滋补精髓。
主方:左归丸(《景岳全书》),龟鹿二仙高((医方集解))或补天大造丸(《吴球方》)。重用续断、杜仲、牛膝、菟丝子、补骨脂、狗脊、龟版等补肾固脊之品。
加减:汗多,加龙骨、牡蛎、五味子、黄芪等,收敛止汗;偏于阳虚,可加附子、肉桂等+温阳壮火;偏于阴虚,可加服六昧地黄丸,以育阴滋水。2.风寒人脊临床表现:初发病时,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背有肿痛;病程较长,则见脊骨弯曲隆起,状如龟背,舌淡、苔白,脉象浮紧或细弱,立法:祛风散寒,活血通络。
主方:枳壳防风丸(《证治准绳))或小活络丹(《和剂局方》)加减。加减:病程已久,龟背已成,可加僵蚕、乌梢蛇、全蝎、蜈蚣、桂枝、白芥子等;若风寒久郁化热者,可加黄柏、防己、薏苡仁、桑枝、木瓜等;后期治疗,以肾气亏损为参考。
【其它疗法】
1.推拿
脾胃虚弱者,施用补脾经,补胃经,运水入土,运内八卦,推三关以健脾胃,补气血。肾气不足者,施用补肺经、肾经、脾经之手法,2.擦洗《圣惠方》用龟尿适量摩擦胸骨,以治龟胸,或摩擦背上,以治龟背。3.灸法:灸炷灸肺前穴5壮.日1次,治龟背(《婴儿类萃》),(《婴童宝鉴》)。
【文献参考】
1.此多因小儿元气未充,腠理不密,风邪所乘,或痰饮蕴结,风热交攻而致,法当调补脾肺为主,而以清热消痰佐之。(保婴操要*龟胸龟背)
2.李氏认为鸡胸病因不外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营养失宜,脾肺亏损,肾气不足,骨柔筋弱,故胸廓向前突出而成畸形,自拟“龟百壮骨冲剂”滋补脾肾,使肺气通畅,则有促进胸廓发育之功。从1984~1988年收治148例,总有效率98%,治惠110例,好转35例,无效3例。“龟百壮骨冲剂”其方组成:龟甲、百合、条参、怀山药各40克,浙贝12克,全皮、龙骨、桑皮、牡蛎、杏仁、天门冬各20克,枳壳15克,鸡内金5克,研细末,7个月以上,3克/次,1岁以上5克/次,2岁以上10克/次,每日2次,15天为一疗程。(《湖南中医杂志))(4):43,1989).
【调护、禁忌】
1.注意孕妇的保健,宜作适当的户外活动,使气血流畅,饮食物品宜新鲜及富有营养,切戒妄食生冷及变质食物。
2.婴儿宜用母乳喂养,并宜注意抱于户外活动.常接触阳光。
3.注意婴儿的饮食营养,可多吃鸡蛋黄,骨头汤,肝类,鱼类及新鲜蔬菜,水果等物,忌食辛燥,肥腻,生羚等食物。
4.勿使婴儿过早过多地坐立或行走,并宜注意坐立和行走的姿势。
【西医诊斷参考】
佝偻病的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症状,特征及实验室检查面确诊。①多发于2岁以下婴幼儿,每冬春季加重.②易惊,睡不实,好哭闹,多汗,常有枕秃。③方头:囟门开大,闭合晚,胸廓可见串珠胸及哈氏沟+严重的有鸡胸,*0*型或“X*型腿,肌肉松弛,腹部常有蛙腹。④X线检查:腕部拍片提示骨骼端增宽.状如杯口,钙化线呈毛刺状,⑤血液生化检查:血清钙正常或降低,血清磷明显降低,碱性磷酸酶增高,钙磷乘积小于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