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感冒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疾病,乃由外感风邪而引起。俗称伤风临床上以发熟,恶寒,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头痛,身痛等为其主要症状。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以气候变化以及冬春二季发病率最高。同时由于小儿肺常不足,脾胃不健,神情怯弱,故患病后,容易变化,常可出现挟痰、挟滞、挟惊等兼证,現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与流行性感冒,属于本病的范畴。
【辨证治疗】
1.风寒感冒
临床表现:发热恶寒,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咽痒,口不渴,咽不红,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等。
立法:辛温散寒解表,
主方:轻证选用恩豉汤(《肘后方》);表寒重者,选用荆防败毒散(《外科理例));风寒咳嗽重者,选用杏苏散(《温病条辨》)。
加减:头痛重者,加白芷.疏风止痛;呕吐,加竹茹、半夏,降逆业呕;痰多,加白前、白芥子。
2.风热感冒
临床表现:发热重,恶寒轻,有汗或少汗,头痛,鼻塞,鼻流黄沸,喷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黄,咽部红肿疼痛,口干而渴,舌质红,普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指纹浮露色较红赤,立法: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主方:热重,表证明显,选用银翘散(《温病条辨));咳嗽明显,选用桑菊饮((温病条辨》),加减:若高热者,加柴胡、葛根、栀子;气分有热+加生石膏、黄芩;血分有热,加生地、丹皮;头痛重,加蔓荆子;咽喉疼痛,加射干、马勃、板蓝根;伴學衄者,加鲜芦根、鲜茅根、仙鹤草、藕节;大便秘结者,加全瓜蒌、玄参、酒军等:口渴,加天花粉。
3.暑邪感冒
临床表现:高热无汗,恶寒,头痛,身重困倦,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呕吐,腹泻,或鼻塞,流涕,咳嗽,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苔白腻,脉濡数。
立法:清暑解表,芳香化湿.
主方:新加香薷饮(《温病条辨》加减。
加减:若热重于湿者,加黄连、银花、滑石,甘草,去香薷;若湿重于热者,加鲜荷梗、荷叶、鲜藿香、佩兰、西瓜翠;热甚心烦,加川连,竹茹、芦根,清热降烦;腹泻,加葛根、防风、炒白术;食敏不振,加藿香、砂仁、山楂、神曲。
4.时疫感冒
临床表现:发病急骤,突然发热:寒战,汗出热不解,头痛,目眩,周身瘦痛,困倦无力,或恶风鼻塞,流涕,喷嚏等上焦肺卫症状,或胸满,腹胀,呕吐,大便泄泻或大便秘结等肺胃热盛症状。
立法:清热解肌和胃。
主方:证轻者,用柴葛解肌汤(伤寒六书》)或银翘散(《温病条辨》);壮热汗出+煩躁,大便秘结者,选用凉膈散(《和剂局方》);毒热壅盛,风温疫毒之邪,壅于上焦心肺,咽喉头面肿痛,选用普济消毒饮(东垣十书》)。
加减:若壮热汗出不畅,加薄荷、豆豉、芥穗;若呕吐+腹泻者,加藿香,厚朴、建曲。
5.感冒抉痰
临床表现:兼见咳嗽较剧,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舌苔厚腻,脉象浮数而滑。
立法:疏散表邪,宣肺化痰。
主方:风寒挟痰,选用三拗汤(《和剂局方》);风热抉痰·选用杏苏饮(医宗金鉴》)。
加减:温肺化痰,常加用苏子、半夏、陈皮等;清肺化痰,常加用桑白皮、白前,黛哈散;若痰多喘急,加葶苈子、莱菔子,苏子、白芥子、胆星等涤痰;若转变为肺炎喘嗽,出现呼吸困难,鼻翼煽动,胸高气促,面唇爪甲青紫等严重证候,参见肺炎喘嗽.
6.感冒夹滞
临床表现: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移浊,大便酸臭或腹痛、腹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厚腻或白或黄,脉象滑数有力,指纹紫滯。
立法:解表为主,消食导滞
主方:若发热不重挟食滞便溏者,选用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若壮热口渴,大便秘结者,苔燥黄垢,选用凉膈散((和剂局方為)。
加减:若热不重而食滞较重者,加焦楂、建曲、莱菔子、陈皮;若胸腹胀满,大便溏稀者,加生姜、大枣、陈皮;若热盛,大便秘结,小便黄赤,选加玄明粉、枳实等。
7.感冒夹惊
临床表现:其又称“热惊,惊惕啼叫,睡卧不宁,齘齿,甚至出现惊厥,舌尖红赤·脉弦数,指纹青紫。
立法:解表为主,安神镇惊。
主方:桑菊饮(温病条辨》)加蝉衣、钩麟、僵蚕,地龙、磁石等。
加减:若见壮热抽搐者,加用全蝎、蜈蚣,羚羊角,也可酌情选用紫雪丹、牛黄镇惊,琥珀抱龙丸等,以祛风,清热,开窍。
【其它疗法】
1.体针
风寒感冒主穴:风池、列缺,合谷。
风热感冒主穴:大椎、风池、曲池、合谷。
头痛配太阳、印堂;鼻塞配迎香:呕吐加内关;喉痛加少商;咳嗽加肺俞.太渊、尺泽。主穴可重刺,反复刺;配穴可点刺。
2.灸法
用艾条温和灸治外感风寒发热,灸治主穴为大椎、曲池(双)。恶风寒明显者,加灸风门;咳重者,加灸肺俞;体虚者加灸足三里。艾条距施灸部位约2~3厘米,每次施灸10分钟,3处穴位共施灸30分钟。
3.拔火罐
对风寒感冒亦可在颈部大椎穴处拔火罐,每次10分钟,每日1次。4.敷脐麻黄、香薷各15克,板蓝根、蒲公英各10克,桂枝12克,上药共研为细面,每次用1克·将其粉倒入肚脐中心,用一般胶布贴敷固定,适用于各种感冒。
5.灌肠
用感冒速解權肠液(生石膏、连翘各30克,荆芥15克,赤芍、芦根各10克,煎汁120ml),每次每公斤体重用3毫升,每日2次+推药速度要慢,推完后患者侧卧30~60分钟,以保留药液。用这种方法治小儿外感高热,1~3小时明显退热,24小时体温正常。
【文献参考】
1.韩氏认为小儿夏季感冒,因气候炎热,加之小儿为纯阳之体,易从热化,故药宜用辛凉之品。且暑多挟湿+治宜疏达透泄,利邪外驱+故用小柴胡汤疏散透达以驱外邪,调和营卫以实腠理,祛邪扶正以补形气未充。此方虚实同调,寒温并用,从半表半里透邪从表而解。最符合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和“易寒易热,传化迅速”的生理病理特点。韩氏用小柴胡汤加羌活,板蓝根,治疗小儿夏季感冒34例,服药0.5~1.5剂,全部治愈。(《江苏中医》(5):17,1991)2.马氏认为小儿感管,多是风寒未散,内热已盛,形成寒热夹杂之证,宜采用辛凉辛温并用,自能风寒、风热二解,用柴葛解肌汤加减,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130例,寒热夹杂占81.5%,单纯风寒仅0.8%,单纯风热17.7%。治愈率86.1%,好转97.7%。((中医儿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
【调护、禁忌】
1.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多晒太阳(指冬天),多在户外活动·提高抗病能力。
2.讲卫生,常洗澡更衣,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物,勿使受凉或过热。
3.食醋熏蒸室内。食醋2~5毫升/mm空间,加水一至数倍,置容器内加热,蒸至全部气化为止。每天1次:连续数日,4.患病期间多饮水,给易消化的食物,及时清洗鼻腔分泌物,5.小儿感冒发烧时忌油腻食物,感冒流行期间,忌到公共场所.在睡眠时要避免对流风直吹。
【西医诊断参考】
上呼吸道感染与流行性感冒的诊断:
排除麻疹,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炎、过敏性鼻炎、白喉等疾病早期的可能性。
上呼吸道感染,常有受凉或过劳等诱因,或有接触史。潜伏期很短,一般为数小时或仅1~3日,大约5~7天内全部症状自行消退而痊愈。症状有轻重之分,轻者只有鼻部的症状,如流清鼻涕,鼻塞,喷嚏等;重者体温高,可达39~40℃或更高,伴有冷感,头痛,乏力,纳差,咳嗽,咽部充血等。从血象看,若是病毒感染时,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若是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可增高。
流行性感冒,平时有散发,迅速传播易成流行,起病急,呼吸道症状较轻,全身中毒症状明显,有明显的流行病史。全身症状常有恶寒,高热,全身不适,骨节疫痛。流行期常可出现高热,咳嗽,呼吸困难及发绀的肺炎型;或伴昏迷,抽擅及脑膜刺激征的脑炎型;或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功能嘉乱的胃肠型。血象中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单核细胞增加,病程1~2周或更长。症状消失后精神差·体力恢复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