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刺火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

养生之家导读:那么,围刺火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效果怎么样呢?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方术内容

(1)围刺:局部常规消毒,然后根据病损(疱疹)面积大小,用0.30×40mm毫针数枚,距离成片(或多个)疱疹周边约lcm处,以30°角快速进针,刺入皮下约1.2~0.8寸,针尖指向病灶中央部。重手法捻转提插,得气后施以泻法(常规捻转和提插补泻)。后发疱疹先围刺,先发的疱疹后围刺,针尖概向内,前后左右针尖相对。留针时间一般控制在30分钟,对于疼痛较剧者,留针期间使用青岛产C6805-1治疗仪疏密波刺激。电流大小以患者能耐受为度,每组时间控制在5~10分钟。

(2)火针治疗:疱疹局部用碘伏消毒,加热针尖,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至红中带白,快速点刺水疱,以水疱破裂为度,可将全部水疱都刺灼一遍。第2日如有新水疱出现再点刺,直至无水疱出现为止。对后遗神经痛患者根据皮损分布的神经节段上下在华佗夹脊部及远端痛点,上下各刺3、4点。

(3)穴位注射:①主穴:发于面颈部及上肢者以支沟穴为主;发于胸腰部及下肢者以阳陵泉穴为主。②配穴:局部取穴及随证取穴:肝经郁火型配以侠溪、行间、期门、足窍阴;脾经湿热型配以公孙、三阴交、内庭;发于面颈部配以曲池、外关、合谷。用胸腺肽注射液5ml加甘露醇液10ml辅酶A100u混合,每穴注射0.5~1.0ml,亦以皮损分布的神经节段上下华佗夹脊部为主,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

临床疗效

治疗60例,痊愈51例,显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

为96.7%。

治验点评

带状疱疹是一种被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以皮肤疼痛和水疱形成为特点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它感染的主要途径为病毒通过鼻黏膜等呼吸道进入血液,到达脊髓神经后或脑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并且可以长期潜伏于此。当机体免疫功能改变时,神经节内的病毒沿着感觉可以被激化,再活化神经纤维进人皮肤而发病。其主要病理变化在脊神经节,神经节呈淋巴细胞浸润性炎症伴有坏死出血,神经细胞肿胀或变性;脊髓神经的后根、前根、后角和前角呈炎性改变。在中医学上其主要病因病机为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郁化火,肝经火毒,郁溢肌肤;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蕴湿化热,湿热搏结于肌肤;或年老体弱,血虚肝旺;或劳累感染毒邪,或湿热毒盛,气血凝滞所致。而皮疹消退后遗留的这种较顽固的疼痛则较多属于气滞血瘀证。笔者根据中医“病久人络,则脉络瘀阻,不通则痛”之经典理论,认为乃本虚标实之征,故宜采取“急则治其标”为主,治本为辅,标本兼治的方针。在临床实践当中,效果颇佳。本症病损归属经络系统的十二皮部。《素问·皮部论》:“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所以为了阻止邪气“内传”发散,采取围刺法以期固邪。围刺是根据《灵枢·官针》篇中十二刺之“扬刺”和五刺之“豹文刺”发展而来扬刺者,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以达理气疏经活血化瘀.蠲除瘀阻。笔者跟从成都市著名火针传人王长来老师运用火针颇有心得,火针具有温经通络,消肿止痛,使局部新陈代谢旺盛,加速组织的再生能力和细胞活力,加速代谢产物的吸收。

65.png-sy

据推测,水疱经火灼后造成局限浅表灼伤,水疱易结痂干燥,加速炎症反应消失,火灼后表皮神经感受器被破坏,痛觉传导被阻滞,而使疼痛减轻或消失,后遗疼痛发生率也减少。但这仅是推测而已,并未经实验证实,其治疗机理尚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特别是它的止痛原理从现代医学研究已经表明,针灸可以激发机体内部的生理应激系统,通过复杂的神经一体液调节,使机体痛阈提高,免疫功能加强,体机内部稳定性增加。

同时促进内源性阿片肽类物质的分泌而产生镇痛作用。另外,针灸可以调节血管的舒缩活动及皮肤温度的变化,在针刺时外周血管呈舒张反应,改善了局部的血液循环,利于致痛物质的加速清除。穴位注射胸腺肽液加甘露醇液辅酶A有营养神经和消除神经水肿作用。该法还可以使炎性灶的血管通透性降低增加其屏障机能而抑制炎性物质渗出,从而起到治疗和免疫作用。以上该法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一种较为可取的方法,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