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粒肿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养生之家导读:眼睑腺组织的化脓性炎症,通常称为“麦粒肿,麦粒肿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是什么呢?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概述】

眼睑腺组织的化脓性炎症,通常称为“麦粒肿,根据被感染的腺组织的不同部位,故有内外之分,如系睫毛毛囊的皮脂腺(蔡司氏腺)发生感染称为外麦粒肿,如系睑板腺受累,则称内麦粒肿。

麦粒肿中医称之谓“土疳”,“土疡”,“睑生小疖”等,其病因为外感风热毒邪,或过食辛辣炙博,脾胃蕴积热毒,使营卫失调,气血凝滞热毒上攻,壅阻于胞睑,发为本病。

14.png-sy

【诊断要点】

(一)发病的部位和特点

1.外麦粒肿发病部位在上下睑缘上,红赤的范围如麦粒大小。

2.内麦粒肿发病部位在睑内面病变周围红赤,中间为黄色脓点。

(二)疼痛特点

1.外麦粒肿由硬结逐渐化脓时,则疼痛剧烈,压痛明显。

2.内麦粒肿皮肤的红肿没有外麦粒肿明显,但疼痛痛常较显著。

3.无论外麦粒肿内麦粒肿,如发生部位接近眦部,则红肿与疼痛皆比较显著。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本病首当辨别外内麦粒肿,然后分别辨清虚实。新病红赤重而疼痛甚者为实;久病红赤轻,疼痛微或不痛为虚或为虚实兼杂。

(二)治疗原则:实则用清热解毒,祛淤散结虚则健脾补气和血消淤,无论虚实,均从脾胃着手。只要脾胃健运,气血充足流畅,则淤消自消,可减少反复发作的机会。

(三)分型治疗

1.风热外袭型

症状:病初起,局部微有红肿痒痛,并伴有头痛发热,全身不适等症,苔薄白,脉弦数。

治法:祛风清热。

方药:银翘散加减。

处方:银花30克,连翘10克,竹叶,荆芥牛蒡子,淡豆豉,薄荷各10克,芦根30克,桔梗10克,防风10克,生地20克,赤芍1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

加减:初起风偏重者,还可加桑叶10克,菊花10克;热偏重者,可去荆芥,豆豉,加黄连10克,黄芩10克,以助清热解毒。

2.热毒上攻型

症状:胸脸局部红肿,硬结较大,灼热疼痛伴有口渴喜饮,便秘溲赤,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泻火解毒。

方药:泻黄散合清胃散加减。

处方:生石膏30克,炒山栀10克,黄连1克,生地20克,丹皮10克,防风10克,当归10克,藿香10克,升麻10克,生甘草6克。水煎服。

加减:若有便秘者,可加川军10克,芒硝15克(冲);口褐者加天花粉15克,生津止渴,且有助于消肿排脓。

3.脾胃虚弱型

症状:麦粒肿反复发作症状不重,面色晄白,舌淡脉沉细。

治法:健脾益气和血消滞。

方法:四君子汤加减。

处方:党参10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野菊花15克,白蒺藜15克,甘草6克。

加减:可酌加当归10克,赤芍10克,山楂1克,神曲20克,麦芽20克等健脾益气和血消滞。虚实夹杂者配伍银花30克,黄芪15克,皂刺10克等解毒排脓之品,使其标本兼顾,以收扶正祛邪之功。

其他疗法:

1.外治法

(1)未成脓者,局部可用湿热敷以助消散,或用紫金锭磨汁频涂患部皮肤消肿止痛。

(2)已成脓者,当切开排脓,若脓头在眼睑皮肤面者,切口应与眼睑平行,脓内位于睑内面者,切口应与睑缘垂直,不可伤及睑缘,且宜稍大,以利脓汁排流。

2.针刺法

挑治法:在背部靠肺俞或膏盲附近皮肤处找出红点一个或数个,局部消毒,用三棱针点刺,挤出血4~5滴,每日1次,或取侧曲池穴,局部酒精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挤出血4~5滴,每日1次,或取同侧耳尖或耳背后静脉,局部酒精消毒后,三棱针点刺出血,每日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