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荨麻疹是皮肤黏膜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暂时性局限性水肿反应,其病因主要是先天性过敏体质,在某种过敏原的作用下引起的过敏反应,常见的致敏原有某些食物,药物中,收入物,感染物理因素,精神因素及系统性疾病等,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病,先有瘙痒,很快就出现风团风团大小不等,圆形或不规则形,色淡红或苍白可泛发全身或局限在某些部位,一日之内可自行消退,又可再次发作,消退后不留痕迹。若消化道受累时,可有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喉头及气管受累时,有咽部发紧声哑,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重者有窒息危险。部分患者可有发热,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一般急性,荨麻疹病程约1~2周,可逐渐好转,若持续4~6周仍反复发作者。为慢性荨麻疹,症状较急性期轻,但长期反复,可达数月或数年。
【病因病机】
中医称本病为“倍瘰”“风丹,瘾疹”,俗名风疹块“风团”,风疙瘩,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病因总由禀赋虚怯,风寒外袭蕴积肌肤,致使营卫不和;或油风热之邪,客于肌表,引起营卫失调,或因肠胃湿热复感风邪,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而发;也可因平素体弱,气血不足或病久气血耗伤,血虚生风,气虚卫外不同,风邪乘虚侵袭所致还可因情感内伤,冲任不调,肝肾不足肌肤失养,生风生燥阻于肌肤而成,临床常分为五型,风寒型,风热型,肠胃热型,气血两虚型,冲任不调型。治则以祛风清热,调补气血,调摄冲任为主。
【辨证论治】
1.风寒外袭型
症状:患者皮疹色白,遇冷或风加剧得热则缓,苔薄白或白腻脉迟或濡缓。
治法:祛风散寒,调和营卫。
方药:方取桂枝汤或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
处方:麻黄6克,桂枝6克,白芍10克,生甘草6克,羌活6克,细辛3克,生姜10克,红枣3枚。
2.风热外袭型
症状:患者皮疹色赤,遇热则加剧,得冷可减轻,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止痒。
方药:方取消风散加减。
处方:当归10克,生地15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蝉蜕10克,知母10克,苦参10克,胡麻仁15克,牛蒡子15克,木通6克,银花15克,连翘10克,甘草6克。
3.胃肠实热型
症状:若发疹时伴有脘腹疼痛,神疲纳呆,大便秘结或泄泻,甚至恶心呕吐,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祛风通腑泄热。
方药:方取防风通圣散合茵陈蒿汤加减。
处方:防风10克,荆芥10克,连翘10克,麻黄6克,薄荷6克,川芎6克,生甘草6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大黄10克,芒硝6克,黄芩10克,茵陈15克。
4.冲任不调型
症状:若皮疹常在月经前或月经期出现经净后消失为冲任不调所致。
治法:调摄冲任。
方药:方取四物汤合二仙汤加减。
处方:当归,川芎,白芍,生地各10克,仙茅12克,仙灵脾15克,黄柏知母10克,香附10克,菟丝子15克,白藓皮30克,白蒺藜15克。
5.气血两虚型
症状:皮疹反复发作,迁延数月或数年,劳累后加剧,神疲乏力,夜寐不安,舌淡苔薄脉濡细。
治法:调补气血为主,佐以疏风止痒。
方药:八珍汤加减。
处方:当归12克,川芎6克,白芍10克,熟地15克,黄芪15克,白术15克,防风10克,荆芥10克,茯苓10克,党参15克,丹参15克,蝉衣10克,僵蚕10克其他疗法:
1.食物疗法
(1)五味黑豆汤:处方:生石膏15克,防风10克山楂10克,生地10克,黑豆60克(另包),方法:同煎成汤,喝汤吃豆,每天一剂,连服7天。
适用于风胜热盛者。
(2)土茯苓木瓜汤:用土茯苓30克,木瓜15克,水煎加米醋适量共煎。每天服剂,至愈为度。适用于湿热盛者。
一剂,
(3)黄豆绿豆汤:用黄豆绿豆各25克,研末加水1~2碗,搅匀澄清去渣,加白糖调服。每日1剂,服3~4剂。
适用于热毒内盛者。
2.洗浴法:
(1)用浮萍草,地丁,地肤子,苍术,苦参,白芷,煎水洗浴。
(2)香樟木,蚕砂,艾叶,花椒,皮硝,明矾各30~50克,煎水洗浴。连用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