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皮肤瘙痒症是一种无原发皮诊,先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搔抓后引起抓痕,血痂,皮肤肥厚和苔藓样变等皮肤损害的常见皮肤病本病原因复杂,可能与寄生虫,气候变化有关,也是某些疾病(糖尿病,肝胆疾病,肾脏疾患或血液病等)的继发病变。
临床以阵发性全身或局部瘙痒,而无原发皮损为特征。
【病因病机】
中医学称本病为“风瘙痒”,认为是由于湿热蕴于肌肤不得疏泄,血虚肝旺,生风生燥,肌肤失养所致。全身瘙痒症,可分为:①老年性瘙痒症;②冬季瘙痒症;③水激性皮肤瘙痒症;④全身性疾病所致继发性瘙痒症。局限性瘙痒病可分为:①肛门瘙痒症;②女阴瘙痒症;③阴囊瘙痒症。青壮年以湿热型或风热血燥型多见,老年人以血虚肝旺型多见。治以清热化湿,凉血祛风,养血平肝,润燥止痒为法。
【诊断要点】
1.无原发性皮疹,仅有抓痕,血痂等继发性损害,日久可有皮肤肥厚湿疹样变色素沉着,苔藓样变等皮损表现。
2.瘙痒为阵发性重者可为持续阵发性加剧,并可拌有蚁行烧灼感觉。常因情绪波动,温度变化,衣服刺激而诱发或加重。
3.成年人及老年人多见。冬季发病较多。
4.阴囊瘙痒症应与阴囊湿疹和神经性皮炎相鉴别。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本病当辨虚实,实者多属湿热,虚者多属血虚肝旺。
(二)治疗原则,实者清热化湿兼以祛风;虚者宜养血平肝祛风润燥。
(三)分型治疗
1.湿热型
症状:年轻人居多,病程短,多由食用鱼腥虾蟹或饮酒等动风发物所致,苔黄腻或薄黄微腻,脉滑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祛风。
方药:二妙丸合消风散加减。
处方:黄柏10克,苍术10克,蒲公英30克,茵陈30克,山栀子10克,茯苓15克,白蒺藜15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蝉蜕10克,白藓皮30克,地肤子15克,苦参15克,车前子30克,生甘草10克。
加减奇痒者加乌梢蛇15克,或全蝎6克,风湿盛者加苍耳子15克,土茯苓30克,风热者加薄荷10克,连翘15克。
2.血虚肝旺型
症状:老年人居多,夜晚痒甚病程长,继发皮损明显,舌红苔薄脉细数或弦数。
治法:养血平肝,祛风润燥。
处方:当归12克,白芍10克,生地15克,生首乌15克,玉竹10克,桑棋子15克,秦艽10克,苦参15克,红枣10枚,黑芝麻30克,生石决明30克,珍珠母30克,生牡蛎30克。
加减:夜寐不安加五味子15克,夜交藤30克,冬重夏轻者加桂枝10克,丹参15克,瘙痒难愈者加乌梢蛇15克或全蝎6克或蜈蚣3条(研末吞服);瘙痒部位不定者加白蒺藜15克,防风10克,僵蚕15克;如舌剥光红,口千欲饮者加麦冬15克,玄参15克,石斛10克。
其他疗法:单方、验方
(1)蝉蚕祛风散:处方:蝉脱10克,僵蚕1克,希草15克,牛蒡子10克,荆芥10克,当归10克,苦参30克,刺蒺藜15克,日1剂,水煎服。
本方适用于慢性皮肤瘙痒症。
(2)祛风止痒汤:处方:生牡蛎30克,珍珠母30克,生地24克,当归24克,益母草24克,夜交藤30克,粉丹皮15克,防风12克,荆芥10克,蝉蜕10克,甘草10克。日1剂,水煎服。
本方适用于风瘙痒症,肝肾阴虚,血淤生风者。
(3)乌稍驱风汤:处方:乌梢蛇15克,蝉蜕10克,荆芥防风、羌活、黄芩、银花、连翘各10克,白芷10克,川黄连6克,甘草6克。
日1剂,水煎服。本方适用于风邪郁久型皮肤瘙痒症及瘙痒性皮肤病。
(4)止痒熄风汤:处方:生地15克,丹皮1克,赤芍15克,丹参15克。荆芥10克,苦参15克,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生甘草10克。日1剂。
本方适用于血淤风燥型瘙痒症。
(5)茵陈制湿汤:茵陈30克,大青叶15克,山栀子12克,黄芩,茯苓,泽泻,苍术各10克,地肤子30克,苦参30克,白藓皮30克,车前子15克,六一散30克,日1剂,适用于湿热蕴蒸型瘙痒症。
(6)潜阳熄风汤,处方:磁石30克,珍珠母30克,赭石30克,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石决明30克,生地15元,玄参15克,刺蒺藜15克,白藓皮30克,日剂本方适用于风阳上旋型皮肤瘙痒症。
外治法:
只擦洗法:处方:苍耳草,艾叶各15克,蜂房10克,白藓皮,苦参,地肤子,川槿皮各30克,花椒,白矾各20克。
用法:水煎擦洗全身患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