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病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养生之家导读:带下有二种含义:一种是泛指妇科的经带胎产等病,因为这些病都发生在束带以下的部位,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概述】

带下有二种含义:一种是泛指妇科的经带胎产等病,因为这些病都发生在束带以下的部位。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称妇科医生为“带下医”,以及《金匮要略》的“此皆带下”等皆是,另一种是专指从阴道内流出一种黏腻的液体,如涕如唾,绵绵不断,一般称为白带,如《女科证治约旨》说:“阴中有物,淋漓下降,绵绵而下,即所谓带下也。本篇所论治的带下,是属于后者的范围。

正常带下为白色稀糊状,一般无气味量多少不等,许多病者因白带过多而就诊,实际上白带有生理性与病理性的分别,其产生的原因及性状亦各不相同。青春期卵巢逐渐发育并分泌雌激素时,开始有阴道分泌物排出;月经中期即接近细胞分泌旺盛,这时白带增多,稀薄如鸡子清排卵二至三天后,白带又能变成混浊黏稠而量少;行经前后因盆腔充血,阴道黏膜渗出物增加,白带也往往增多,妊娠期因雌激素水平高,阴道黏膜渗出物及宫颈分泌物都增加,故白带亦较多。上述都属于生理范围。所以《妇科辑要笺正》有:“带下乃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常也”的说法。

病理性范围的带下,称为“白带异常,可表现为色质量的改变。例如白带过多或夹有其他色泽,或黏稠如脓液,或稀薄如水状气味臭秽,并有灼热疼痛,瘙痒等局部刺激症状,以及腿软腰疼,小腹疼痛等病理状态的称为滞下病。此时必须作详细的妇科检查,予以确诊。

因为它已不是单纯的妇科疾病,而是生殖系统疾病中的一种常见症状,如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和宫颈癌等都可有各种不同类型的病理性带下,所以《傅青主女科》

根据不同症状和带下色泽,把它分为白带白崩,黄带,青带,赤带,黑带及赤白带五色带等名称。根据临床观察以白带,黄带,赤白带为常见,而青带,赤带,黑带等少见的不作论述。

32.png-sy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带下之病皆属于虚…以带脉弱而湿侵,当脾气不运肾气不化肝气不舒,可致带脉失约,冲任不固,湿浊下注成为带下病。其病因多端,以湿为主,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因素。

1.脾虚:为饮食不节,劳逸不当,损及脾气脾阳虚,运化失职,湿浊下注,故见带下量多,质清稀,如涕如唾。

2.肝火:(湿热为肝郁化火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肝脉布络阴器,肝郁化火,以致脾失健运,肾失闭藏,因而湿热下注,壅滞胞宫,任脉失司,带脉不能约束,故见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色赤白或黄浊,质秽或阴痒等。

3.肾虚:多产房劳,损伤肾气,肾阳虚不能温化下焦使冲任失固,精滑不守,遂成带下。或肾阴虚则相火妄动,阴虚失守,任带不固,火旺迫血,而见带下淋漓不绝。

4.湿毒:如经期产后,胞脉空虚,湿毒秽浊之邪入侵,损伤中任,秽浊之液下注,故见带下黄白而臭秽,阴道灼痛瘙痒等。

【辨证论治】

1.脾虚带下(白带)

症状:带下色白或淡黄黏稠,无臭气,多稀如水,有时如米泔量多,绵绵不断,面色苍黄,淡白虚浮,精神疲倦,纳少便溏甚则两足浮肿,舌淡,苔薄白或腻,脉缓弱。(此属脾失健运,湿邪留于下焦的病变临床上慢性子宫颈炎多见此证)治法:健脾祛湿,行气止带。

方药:用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处方:党参,白术,白芍,山药,陈皮,柴胡,黑荆芥,车前子,苍术,甘草,加减:腰痛加杜仲,菟丝子,骨碎补,头晕加当归川芎,小腹胀痛,加小茴香,香附,艾叶,宫颈糜烂1~2加萆薢忍冬藤,若带下黏稠,色黄属脾虚伏热之症,选用易黄汤,或二妙,四妙散之类加减治之,草药选用白背叶,败酱草,白花蛇草等。

2.肝火(湿热)带下(黄带)

症状:带下色赤或黄绿交杂质稠而臭淋漓不断,月经先后无定期,精神抑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数。(本型乃肝经湿热下注胞宫而成带下)。

治法:清热燥湿疏肝解郁。

方药:方用龙胆泻肝汤合侧柏樗皮丸加减。

处方:柴胡,白芍,龙胆草,栀子,苍术,黄柏,黄芩,椿根皮,侧柏叶,泽泻,白芷,红藤,蒲公英,土茯苓,车前草。

3.肾虚带下(白带或赤白带下)

症状:本型有阳虚阴虚之分。阳虚:见带下清冷稀薄如水样量多,终日淋漓不断,腰酸如折,小腹冷痛,大便溏薄,面色晦黯,肢冷夜尿频,外阴时痒,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或细迟。

阴虚者:见带下量时多时少,色黄或赤白相兼,伴有阴痒,甚者有灼热感,心烦易怒,头晕目眩,口干耳鸣,舌红,苔少,脉细数或弦数。(此型多见于慢性,滴虫性,慢性念珠菌性,老年性阴道炎等。)治法:固肾,涩精,止带。肾阳虚:用温肾培元,固涩止带。方药:用内补丸加减:鹿茸(鹿角霜也可),菟丝子,沙蒺藜,黄芪,肉桂,桑螵蛸,肉苁蓉,附子,白蒺藜,山药,伏盆子。若久带量多属虚加重黄芪,扁豆,芡实米等扶正收敛之品。

属肾阴虚多火旺,宜壮水以制火,可用知柏地黄汤合二至丸加椿根皮,蒲公英,忍冬藤,五倍子。

4.湿毒带下(黄绿带下)

症状:带下量多,色黄,甚至黄绿如脓有腐臭气,阴中灼热或外阴瘙痒,甚至痛痒难忍,坐卧不安,少腹痛小便短赤,口,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或滑数。(本型见于急性阴道炎菌毒盛,如淋球菌葡萄球菌化脓球菌感染,若带下五色交杂血水恶臭,则为子宫颈或阴道恶性病变。

治法:清热解毒,化湿止带。

方药:方用止带汤加减。

处方:猪苓,土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山栀子,川牛膝忍冬藤,连翘,蒲公英,败酱草,地肤子。

外洗方:坐浴或冲洗阴道。

处方:百部,枯矾,苦参,忍冬藤,蒲公英,地肤子,黄柏各20~30克煎水熏洗,坐浴,每日2~3次,甚效。

附:黄带验方(王渭川妇科经验选)。

方名:银甲丸加味。

处方:银花藤,蒲公英,茵陈,地丁,大青叶,椿根皮各30克,连翘,红藤各15克,桔梗10克,生蒲黄10克,琥珀,升麻各6克,土茯苓30克,黄柏,苍术各10克,水煎服。本为丸剂,今改作汤煎剂。

按:本方对于湿热,湿毒,磐踞任带经脉所致的黄绿带下,有清热除湿,活血化淤生肌通淋,升提排秽的作用。临床甚效本证并宜以外洗方辅助治疗。可用自拟验方大黄苦参汤。处方:大黄,苦参各30克,蛇床子,贯众各30克,银花藤30克,百部30克,黄柏30克。如见滴虫加乌梅30克;查见霉菌加硼砂(月石),朴硝各30克,煎汤坐浴日2次。可加狼毒,鹤虱各30克,更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