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带下病的中药方剂、处方大全与调理方法

养生之家导读:带下病是指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局部症状者。那么,治疗带下病的中药方剂、处方大全与调理方法是什么?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带下病是指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全身、局部症状者,又称“下白物”、“流秽物”。

带下的病因机制是“湿”邪。湿有内外之别。①外湿是指外感之湿邪,如经期涉水淋雨,感受寒湿,或产后胞脉空虚,摄生不洁,湿毒邪气,乘虚内侵胞宫,以致任脉损伤,带脉失约,引起带下病。②内湿的产生与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有密切的关系。脾虚运化失司,水湿内停,下注任带;肾阳不足,气化失常,水湿停聚,又关门不固,精液下滑;素体阴虚,感受湿热之邪,伤及任带。总之,带下病系湿邪为患;而脾肾功能失常又是发病的内在条件;病位主要在前阴、胞宫;任脉损伤,带脉失约,是带下病的核心机制。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白带增多。

西医学认为,白带增多,见于女性生殖器官炎症。病原体(细菌、滴虫、真菌、梅毒螺旋体、淋病双球菌、滤过性病毒等)侵入生殖器官及其周围邻近组织而致炎症性反应,则可使白带分泌增多,色白或如米沽,或如痰浊,色黄或黄绿如脓,或色白赤相间,或杂色混浊。带质或清稀,或稠黏,或无臭,或腥臭,或秽臭,或腐败变臭,常伴有小腹痛,腰骶痛,发热,阴道炎或坠痛等症。

白带是指妇女阴中流出白色黏液,绵绵如带的一种病症。其病因机制多因脾肾阳虚,或湿热下注所致。

临证时,症见阴道内流出白色黏液,如涕如唾,绵绵不断,或呈凝乳状,或米泔样,量多而气味腥秽。且伴有局部刺激症状及腰酸腿软等症。

白带多见于真菌性阴道炎或性生活频繁者。

黄带是指妇人带下色黄如茶叶汁,黏腻臭秽者,称为黄带,多因湿郁化热所致。

临证时,症见带下量多,色黄如茶叶汁,或黄而黏腻,或呈泡沫样,味腥臭秽,常伴有外阴瘙痒、热痛及全身不适。

黄带多见于滴虫阴道炎及子宫颈糜烂的患者。

赤带是指妇女阴中流出一种赤色的黏液,似血非血,淋漓不断者。因赤带大多与白带混杂而下,所以一般又称“赤白带下”。其病理机制多因湿热或阴虚火盛所致。

临证时,症见在非月经期间,阴道中流出赤色或赤白相间似带样的黏液,且伴有局部的灼热、瘙痒及全身不适感。

赤带、赤白带多见于子宫颈炎、子宫内膜炎的患者,长期不愈者,应排除癌变。

(一)辨证论治

中医学认为,带下病机有虚实两型。虚者多为脾虚、肾虚、阴虚;实者为温热、湿毒。

脾虚湿聚,湿浊下注;肾阳虚衰,寒湿内盛;阴虚火动,津液下夺;湿热下注下焦,任带损伤;湿热蕴毒,直犯阴器,伤及任带。

1.脾阳虚弱型治宜健脾益气,壮阳除湿,选用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2.肾阳虚衰型治宜温肾助阳,涩精止带,选用内补丸(《女科切要》)。

3.阴虚夹湿型治宜滋阴益肾,清热祛湿,选用知柏地黄汤(《医宗金鉴》)加芡实、金樱子。

4.湿热下注型治宜清热,利湿,止带,选用止带方(《世补斋医书·不谢方》)。

5.湿毒蕴结型治宜清热解毒除湿,选用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土茯苓、薏苡仁。

(二)名医名方

健脾止带方(许润三)

1.功效健脾利湿,养阴止带。

2.主治脾气虚弱(即体虚)引起的白带症。

3.组成白术50克,乌贼骨25克,女贞子20克,泽泻10克。

4.加减带下量多,质清稀如水者,加鹿角霜10克;兼有水肿者,加益母草30克;兼食欲不振者,加陈皮10克;兼血虚者,加当归、白芍各10克。

5.用法药物用冷水浸泡后,小火煎2次,取汁300毫升,分2次服用。

6.按语本方只适用于身体虚弱所引起的白带症。至于生殖器炎症,或肿瘤引起的白带多,则不宜用之。

止带固本汤(彭静山)

1.功效调理冲任,止带固本。

2.主治妇女白带,久治不愈,渐致虚怯。

3.组成鹿角、龙骨、牡蛎各30克,炙黄芪、白芍各20克,淮山药、人参、龟版、五倍子各15克,升麻3克。

4.加减月经前期者,加当归、黄芩、川黄连;月经后期者,加香附、丹参;有瘀血者,加桃仁、红花。

5.用法每剂煎3次,早、中、晚各服1次。

6.按语诸药合用,补、敛、涩、固,何患带下之不止。

红藤六妙饮(张琼林)

1.功效活血燥湿,清热止带。

2.主治带下黄白,质腐气秽之急慢性宫颈炎、附件炎、宫内膜炎、盆腔炎、炎性包块等。

3.组成红藤、败酱草各30克,生薏苡仁40克,苍术、黄柏各15克,甘草8克。

4.加减腰骶酸痛者,加川牛膝、防己各12克;少腹胀痛者,加白芍30克,台乌药10克;阴灼、尿坠者,加土茯苓30克,萆薢15克;炎性包块者,加莪术15克,牡丹皮12克;盆腔瘀血证者,加桂枝12克,茯苓30克。

5.用法用温水浸泡2小时,煮沸后文火煎20分钟,取头汁,加水煎二汁,共得药液1200毫升,每服300毫升,每日2次,2日1剂,饭后服,连服2周为1个疗程。

6.按语本方取丹溪二妙汤加红藤、败酱草,辅以薏苡仁、甘草淡渗分利。二妙汤原为燥湿清热之代表方,随证加减用于妇科之湿热带下,疗效尤佳,老少咸宜。

参芪止带汤(施今墨)

1.功效调理气血,补中通阳。

2.主治带下病。症见月经量少,色淡,白带甚多,腿痛脚肿,食欲不振,气短自汗,苔白,脉细弱。

3.组成金毛狗脊15克,炙黄芪、薏苡仁各12克,党参、白芍、熟地黄、当归身、木瓜、炒远志、功劳叶各10克,桂枝、白术、益智仁、砂仁各5克,五味子、炙甘草各3克,细辛2克。

4.用法水煎服。

补肾白果汤(施今墨)

1.功效补肾,固气,养血。

2.主治带下病。症见绝经多年,带下日甚,时红时白,经年不绝,腰酸乏力,大便干结,小便失禁,纳呆不食,夜睡不安,舌苔滑白,六脉濡弱。

3.组成山茱萸12克,杜仲、熟地黄、续断、覆盆子、炒远志、党参、桑螵蛸、阿胶珠各10克,鹿角胶6克,砂仁、五味子、五倍子、益智仁各5克,生白果12枚,炙甘草3克。

4.用法水煎服。

白头翁洗方(梅国强)

1.功效燥湿敛疮,杀虫止痒。

2.主治湿热带下,阴痒,湿热性阴道炎。

3.组成白头翁、大黄、苦参各30克,秦皮、明矾(溶化)、黄柏各15克。

4.加减湿热痒甚者,加蛇床子30克。

5.用法外洗用。每剂加水半脸盆,煎30分钟,得药液半脸盆,待温,以不烫皮肤为度,坐浴30分钟,每日2次,1周为1个疗程。

益肾止带汤(陈雨苍)

1.功效益肾止带。

2.主治肾虚带下。

3.组成菟丝子、淮山药、续断、熟地黄、山茱萸、桑螵蛸、金樱子、芡实各适量。

4.加减若见形体畏寒,少腹冰冷,大便溏泻,小便频数,舌质红,苔薄白,脉沉细无力,偏于命门火衰者,加鹿角霜、枸杞子,或制附子、肉桂;如高年体弱,带下如崩,势将成脱者,重用参芪,并加龙牡以益气固脱。

5.用法水煎服。

滋阴清热止带汤(陈雨苍)

1.功效滋阴,清热,止带。

2.主治肾阴虚带下。

3.组成知母、黄柏、怀山药、莲子肉、龟版、女贞子、旱莲草各适量。

4.加减小便短赤者,加泽泻、牡丹皮。

5.用法水煎服。

黄带汤(陈雨苍)

1.功效清热,利湿,止带。

2.主治湿热带下。

3.组成黄柏、车前子、川萆薢、椿根皮、川泽泻、牡丹皮、海金沙、鸡冠花各适量。

4.加减带下赤白相间者,加生地黄、赤芍;阴部红肿痛者,加龙胆草、生栀子、银柴胡;阴痒甚者,另选用外洗方;头晕眼花、腰膝酸软者,加二至丸。

5.用法水煎服。

健脾化湿止带汤(陈雨苍)

1.功效―健脾益气,化湿止带。

2.主治脾虚带下。

3.组成党参、白术、山药、陈皮、茯苓、车前子、苍术、炙甘草各适量。

4.加减胸闷胁痛,时太息者,加柴胡、白芍、枳壳;带下赤白者,加黑荆芥、升麻炭、莲房炭;中气下陷,带下如崩者,用补中益气汤加山药、芡实、白蔻仁、乌贼骨;腰痛者,加菟丝子、杜仲、续断、鹿角霜。

5.用法水煎服。

补肾固带汤(裘笑梅)

1.功效补肾固涩,清热止带。

2.主治肾虚带下。

3.组成煅牡蛎30克,芡实、党参各15克,桑螵蛸、赤石脂、煅龙骨、炙白鸡冠花各12克,淡附片2克。

4.用法水煎服。

治带方(黄承槱)

1.功效补脾肾,固奇经,收涩止带。

2.主治脾肾不足、任带不固而带下。

3.组成生黄芪、丹参、鹿角霜各20克,没食子、白果、椿根皮、韭子、白花蛇舌草、黄柏、白术、萆薢、杜仲、山茱萸各10克,香附6克,甘草3克。

4.用法每日1剂,经期停服。

化瘀除带汤(沙乾一)

1.功效活血化瘀。

2.主治带下病(瘀血内阻型)。症见带下色赤,或赤白相间,时夹瘀块,绵延不净,少腹胀痛,时轻时重,痛甚拒按,舌质紫,苔薄白,脉涩。

3.组成桃仁、红花、当归、川芎、丹参、牡丹皮、延胡索、香附、赤芍各适量。

4.加减血热加黄芩、黄柏以清热化瘀;气虚加人参、黄芪以益气化瘀;血虚加熟地黄、阿胶以养血化瘀;阳虚加附子、肉桂以助阳化瘀;若瘀阻较甚而少腹剧痛加大黄以通下化瘀。

5.用法水煎服。

通补奇经汤(沙乾一)

1.功效通补奇经,益气固涩。

2.主治带下病(八脉亏损型)。症见带下绵绵,色白质稀,味涩臭,少腹虚冷,腰酸肢楚,腿腰无力,肢体欠温,舌质苔白,脉缓软。

3.组成鹿角霜、巴戟天、肉苁蓉、续断、淫羊藿、山萸肉、紫河车、熟地黄、全当归、补骨脂、骨碎补、枸杞子、沙苑子、菟丝子各适量。

4.加减气虚加人参、黄芪;阳虚加附子、肉桂;血虚加首乌、阿胶;腹胀痛加香附、木香;带下如崩加赤石脂、禹余粮。

5.用法水煎服。

带下乙方(孙朗川)

1.功效补肾益脾,敛阴涩带。

2.主治虚性带下病。症见带下量多,色白质稀,神疲腰酸等。

3.组成牡蛎(先煎)、三角麦各30克,芡实、金樱子各24克,续断、龙骨(先煎)、怀山药各15克,生杜仲、白术、沙苑子各9克,当归6克,五味子3克。

4.加减肾阳虚去龙牡,加仙茅90克,淫羊藿15克;夹湿热去金樱子、五味子,加椿根皮18克,黄柏9克。

5.用法水煎服。

清肝利湿汤(刘奉五)

1.功效清肝利湿,升阳除湿,活血止带。

2.主治肝经湿热,热入血分所引起的赤白带下,月经中期出血,以及由盆腔炎所引起的子宫出血或月经淋漓不止。

3.组成瞿麦、萹蓄各12克,车前子、黄芩、牛膝、牡丹皮、川楝子各9克,柴胡、荆芥穗各5克,木通3克。

4.用法水煎服。

茵石米甘汤(王焕禄)

1.功效清热利湿,健脾止带。

2.主治下焦湿热之带下,色淡黄,量多,质稀。

3.组成茵陈、滑石、生薏苡仁各30克,生甘草10克。

4.加减带下黄稠或白黏有臭味,尿黄灼热,伴有腰痛或少腹坠胀者,加金银花15克,苍术、黄柏、白果各10克;脾虚者,加党参、山药各15克,白术10克;热重于湿者,加川黄连、栀子各10克;肝火旺者,加龙胆草、栀子各10克;肝郁者,加柴胡、香附各10克。

5.用法水煎服。

清宫解毒饮(斑秀文)

1.功效清热利湿止带。

2.主治湿热夹瘀,带下赤白不止,味臭秽。

3.组成土茯苓、鸡血藤、忍冬藤、薏苡仁、丹参、车前草、益母草、甘草各适量。

4.用法水煎服。

温肾健脾止带汤(韩百灵)

1.功效温肾健脾,渗湿止带。

2.主治脾肾阳虚之带下赤白。症见带下如涕如唾,绵绵不断,量多质稀,味腥气臭,神疲乏力,四肢不温,饮食减少,面浮肢肿,头晕健忘,面色皖白或如污垢,腰膝酸软,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质淡润,脉沉缓无力。

3.组成牡蛎、龙骨、芡实、薏苡仁、茯苓、菟丝子各20克,怀山药、白术各15克,甘草10克。

4.加减肾阳虚偏重者,加鹿角胶20克,以温命门、补真火;尿频者,加桑螵蛸20克,以增固涩之力。

5.用法水煎服。

补肾固精汤(韩百灵)

1.功效益肾,健脾,凉血。

2.主治带下病中经血色黑属肾气亏损者。症见带下赤白,绵绵不断,腰腿酸软,少腹冷痛,便溏尿频,头眩健忘,四肢不温,面色晦暗,舌质淡润,苔白滑,脉沉弱。

3.组成龙骨、赤石脂各12克,人参、白术、杜仲、续断、益智仁、阿胶、艾叶、菟丝子、补骨脂、怀山药各9克。

4.用法水煎服。

治赤白带方(姚寓晨)

1.功效清热解毒,通络滋肾,涩带。

2.主治湿热毒盛,脉络受损,带下赤白。

3.组成旱莲草、白花蛇舌草、土茯苓、蜀羊泉各30克,炒知母、炒黄柏、椿根皮、鸡冠花、赤石脂各12克,制大黄、粉丹皮各10克,贯众炭、乌贼骨各15克。

4.用法水煎服。

清心束带煎(姚寓晨)

1.功效清心泻火,凉血泄热。

2.主治赤带、阴痒。症见带下赤白量多,外阴瘙痒,心烦口苦,夜卧不宁,舌尖红苔薄,脉细数。

3.组成大生地15克,粉丹皮12克,生山栀、人中白、苦参片各10克,细黄连3克,细木通、黛朱灯心各6克。

4.用法先将上药水浸泡30分钟,再煎煮30分钟,每日1剂,早晚分服。

经验方(姚寓晨)

1.功效清热祛湿,补肾益肝,约束带脉。

2.主治湿热胶结、损伤冲任而致黄带。

3.组成炒知母、炒黄柏、生地黄、熟地黄、椿根皮、车前子、贯众炭、乌贼骨、女贞子、杜仲各15克,鸡冠花12克。

4.加减阴痒加苦参片、地肤子以清热燥湿、杀虫止痒。

5.用法水煎服。

益气导水汤(姚寓晨)

1.功效益气固带,逐瘀导水。

2.主治赤白带下。

3.组成潞党参30克,温六散(包煎)、瞿麦、茯苓各12克,焦白术、川桂枝、莪术、桃仁各10克。

4.用法水煎服。

止带汤(董建华)

1.功效清热,利湿,杀虫。

2.主治白带量多,色白质稀或黄白相间伴阴痒,腰酸楚胀痛,下肢水肿,神疲乏力,食纳欠佳,曾吐蛔虫。

3.组成茯苓15克,怀山药、泽泻、使君子各12克,黄柏、苍术、椿根皮各10克,乌梅、胡黄连、刺猬皮各6克,椒目9克。

4.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

湿热内蕴带下方(卢国治)

1.功效宣肺健脾,清热利湿。

2.主治湿热内阻型赤白带下。症见头闷,身困倦怠,脘腹满闷不知饥,口渴不欲饮,少腹坠胀,小便黄少,带下赤白,气味腥臭,外阴糜烂疼痛,舌淡苔黄腻,脉左濡细、右弦大而缓。

3.组成怀山药16克,白果仁、佩兰叶、滑石粉各13克,瞿麦、车前子、茯苓、厚朴、白蔻仁各10克,光杏仁、条黄芩、川黄柏、小木通各8克,生甘草4克。

4.加减湿热停聚中焦、久郁酿痰咳喘者,去小木通、川黄柏,加冬瓜仁16克,清半夏10克;湿热郁阻、肝胆之火上灼肺气、咽喉疼痛者,加川射干8克,马勃6克;胸及胃脘痞满呃逆者,加川郁金、去毛枇杷叶各10克;腹胀肠鸣、小便短少者,加晚蚕沙10克以除湿邪。

5.用法水煎服。

健脾燥湿止带方(卢国治)

1.功效健脾,燥湿,止带。

2.主治脾虚湿困型白带。症见神疲乏力,四肢倦怠,颜面水肿,胸闷不知饥,少腹胀痛,大便溏薄,带下色白,无异臭味,舌淡苔薄,脉沉细小。

3.组成土炒白术、怀山药各16克,茯苓13克,建泽泻、宣木瓜、厚朴各1克,茅术、苍术、大党参各8克,荆芥炭、广木香、生甘草各5克。

4.加减头面及四肢水肿者,加生黄芪16克,木防己13克;少腹痛胀者,加生白芍16克,炒青皮8克;胃脘痞满不欲食者,加莱菔子13克,白蔻仁8克;肠鸣便溏者,去宣木瓜,加乌梅肉6克。

5.用法水煎服。

脾虚湿滞黄带方(卢国治)

1.功效燥湿运脾,理气利水。

2.主治黄带(脾虚湿滞型)。症见面色淡黄,口淡无味,纳食减少,脘腹胀痛,时有恶心呕吐,大便溏薄,小便不利,带下色黄,黏稠有臭味,舌淡苔白厚腻,脉沉缓濡细。

3.组成滑石粉、茯苓各13克,茅术、苍术、猪苓、土炒白术各8克,广陈皮、嫩桂枝各6克,厚朴、建泽泻、真阿胶(烊化)各10克,广木香5克,生姜3片,大枣3枚。

4.加减口苦干有热者,加条黄芩1克;腹中胀痛者,加白芍16克,槟榔8克;大便溏泻,1日数次者,加冬瓜仁13克,乌梅肉5克;呕恶者,加吴茱萸5克;小便短少,少腹胀大如鼓,下肢水肿者,加冬瓜皮30克。

5.用法水煎服。

利湿解毒止滞汤(王智贤)

1.功效清热解毒,除湿止带。

2.主治湿毒带下证。症见带下如米泔水或五色相间,或黄绿如脓,有秽臭味或腐尸臭味,阴部常有痒感,神疲乏力,发热腹痛,口苦咽干,便秘尿赤,尿痛、尿急、尿频,脉弦细数。

3.组成土茯苓、薏苡仁、生地榆各30克,贯众炭、败酱草、茵陈、川牛膝、鱼腥草各20克,牡丹皮、赤芍、茯苓各10克,桂枝5克。

4.加减如确诊为宫颈癌者,败酱草量加大1倍,再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30克;如为盆腔炎者,加大鱼腥草用量。

5.用法水煎服。

苍白二陈汤(刘云鹏)

1.功效升清降浊,燥湿止带。

2.主治痰湿内阻带下证。症见带下色白或黄,胸闷纳差,小腹坠胀,小便短赤,舌质淡红,苔白腻,脉软滑。

3.组成苍白二陈汤加升麻、柴胡。每味用量均为9克。

4.加减湿邪化热,脉滑数,舌质红,苔黄腻者,加黄柏9克,以清热除湿;腰痛者,加牛膝、萆薢各12克,以利湿止痛;心慌气短者,加怀山药30克,党参15克,以健脾益气止带;小便短而频数者,加滑石、车前草各15克。

5.用法水煎服。

妇科外洗药(刘云鹏)

1.功效燥湿止痒。

2.主治白带,阴痒,阴烂。

3.组成蛇床子、地肤子、苦参、金银花、百部、玄明粉各30克。

4.用法包好煎水,趁热先熏后洗。

白药治带汤(黄焕存)

1.功效健脾利湿,疏肝解郁,收涩止带。

2.主治脾虚湿盛型之白带病,盆腔炎。

3.组成煅龙骨、煅牡蛎、薏苡仁各15克,白术、茯苓、怀山药各12克,芡实、白芍、海螵蛸各10克,白芷9克,白果6克。

4.用法水煎服。

苓药芡苡汤(徐志华)

1.功效补气健脾,渗湿化浊,收敛止带。

2.主治脾虚湿盛之带下。

3.组成土茯苓、怀山药、芡实、薏苡仁、莲须、乌豆衣、樗白皮(剂量随证酌定)。

4.加减水湿之气下陷者,加党参、白术、鸡冠花、银杏以补脾益气;黄带多者,加黄柏、木通、苍术以清热燥湿。

5.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分服。如带下质稠,气味腥臭,外阴瘙痒,用苦参、百部、蛇床子、花椒、地肤子煎汤外洗。

鸡冠花汤(孔伯华)

1.功效清热利湿,固涩止带。

2.主治带下病。症见带下量多色黄,头目不清,纳谷不香,脉滑数。

3.组成生牡蛎、藕节、生海蛤各30克,石决明24克,茯苓皮15克,车前子、橘核、泽泻、炒秫米、滑石块、萆薢、芡实各12克,白鸡冠花、红鸡冠花、炒麦芽、炒稻芽、代赭石、旋复花、知母、黄柏各9克。

4.用法水煎服。

茯苓皮汤(孔伯华)

1.功效渗湿止带。

2.主治带下病。症见腰酸痛楚,牵及少腹,带下颇多,舌苔白腻,脉滑数。

3.组成藕节30克,盐橘核15克,茯苓皮、竹茹、炒秫米、萆薢各12克,盐水炒菟丝子、法半夏、盐知母、盐黄柏、滑石块、牛膝各9克,旋复花、代赭石各6克,大腹皮5克,吴茱萸、木香各3克。

4.用法水煎服。

环带汤(王培章)

1.功效补益肝肾,燮理气血。

2.主治妇女上环后,带下赤白,淋漓不断,伴有腰困腹胀,体倦乏力等症。

3.组成黄芪、熟地黄各20克,川牛膝、炒白芍、炒淮山药各15克,茯苓12克,泽泻、女贞子、续断、狗脊各10克,三七3克(冲服),知母6克,防风5克。

4.加减带下如水者,加白术、煅龙牡各30克,以健脾固摄;带下夹赤者,加黑荆芥、茜草各6克,以止血。

5.用法水煎,早晚分服。

6.按语本方经王培章主任医师临床16000例证实,有效率在90%以上。凡体虚而上环带下者,加减应用,投之多有奇效。

桑寄生汤(孔伯华)

1.功效理气调经,清热化湿。

2.主治月经不调。症见经水失调,带下黄而多,经色黑,少腹痛,呕逆泛酸,舌苔黄腻,脉滑弦而数。

3.组成石决明18克,桑寄生15克,莲藕30克,益元散、赤小豆、茯苓皮各12克,牛膝、盐橘核、黄柏、川萆薢、土炒乌药、延胡索、炒秫米各9克,白蒺藜、旋复花、代赭石各6克,炒丹皮5克。

4.用法水煎服。

二十止带汤(邹云翔)

1.功效补宗气,养阴血,柔肝木,润胃燥。

2.主治带下如崩,色白或淡黄,伴有头晕,心悸,少眠,便难(5~6日1次),面部颧红,舌绛,脉细弦。

3.组成紫河车、白蒺藜、白芍、肉苁蓉、阿胶(烊)、绿萼梅各9克,党参18克,龙眼肉、制首乌、生地黄、菊花、沙参、石斛、二至丸(包煎)各12克,珍珠母、黑芝麻各15克,黄连0.6克,炒黄芩、炙甘草各3克,鸡子黄1个(冲)。

4.用法水煎服。

柏苓汤(章次公)

1.功效清热利湿,和营止痛。

2.主治带下量多伴有腹痛。

3.组成生侧柏叶、茯苓各18克,白芍12克,浙贝母、瞿麦、泽泻、萆薢、樗白皮各9克,甘草梢6克。

4.用法水煎服。

苓妙汤(章次公)

1.功效清利湿热,养阴固带。

2.主治带下量多,色黄质稠。

3.组成粉萆薢、泽泻、冬葵子、瞿麦、白薇、芡实、萹蓄各9克,茯苓、三妙丸、生地黄各12克。

4.用法水煎服。

解毒涩带汤(王潮宗)

1.功效除湿,杀虫,止带。

2.主治适用于盆腔炎、宫颈糜烂、阴道炎(老年性、滴虫、真菌性)出现的各种湿毒下注之带下。

3.组成乌梅、苦参各20克,白薇、当归、茯苓皮、石韦各15克,鸡血藤、甘草各10克,百部6克,雷丸3克。

4.用法水煎服。

焦白术汤(朱小南)

1.功效补脾益肾,清热利湿。

2.主治黄白带下,属脾虚肾亏,湿热内蕴者。症见经水偏早,有黄白色带下,连绵不断,神疲腰酸,纳呆,舌淡苔薄白,脉细濡数。

3.组成蛇床子、樗白皮各12克,墓头回、白槿花、莲子肉、鸡冠花、炒黄柏、菟丝子、茯苓、焦白术各9克,青蒿6克。

4.用法水煎服。

赤带汤(朱小南)

1.功效疏肝清热,养血束带。

2.主治赤带,属肝经郁热,任带两脉虚弱型。症见月经偏早,时有淡红色黏稠带下,并头目眩晕,腰酸肢楚,胸胁闷胀,精神不舒,面色萎黄,眼泡虚浮,纳呆,眠差,苔黄,脉细弦。

3.组成生地黄、地榆炭各12克,乌贼骨、侧柏炭、土茯苓、黄柏、合欢皮、香附炭各9克,焦白术、陈皮各6克,白芷炭3克。

4.用法水煎服。

黑带汤(朱小南)

1.功效滋水清火。

2.主治黑带(肾水虚乏,不能制火,虚火蒸熬,积血枯涸而成黑带)。症见经期累超前,量多,经停后带下连绵,黄白带下,甚则黑色,气味腥臭,腰酸肢软,面色少华,心烦失眠,舌淡苔少,脉虚细数。

3.组成生地黄、仙鹤草各12克,女贞子、黄芪、黄柏炭、知母、青蒿、地榆炭、牛角腮(先煎)、炒贯众各9克,白芍6克。

4.用法水煎服。

白崩汤(朱小南)

1.功效补虚燥湿。

2.主治白崩,属脾虚肾亏,湿热内蕴者。症见阴道流出白色黏液,如米泔状,久而不止,不能自禁,形容消瘦,面色憔悴,头眩腰酸,神疲乏力,舌淡苔薄黄,脉虚细数。

3.组成狗脊、巴戟天、杜仲、续断、山茱萸、白石脂(包)、焦白术、金樱子、菟丝子、盐水炒黄柏各9克,柴胡3克。

4.用法水煎服。

鹿角霜汤(朱小南)

1.功效温肾暖宫,填补冲任。

2.主治绵丝带,属肾气亏损,冲任虚寒型。症见婚久未孕,经期偏后,平时畏冷,神疲乏力,经净后第二旬间,常有绵丝带出现(用手指揩出细长如银丝,晶莹透明,可拉长至尺余而不折断),伴有腰酸楚,小腹虚冷而隐痛,性欲淡漠,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3.组成鹿角霜、当归、熟地黄、山萸肉、淫羊藿、菟丝子、杜仲、金樱子各9克,附子、陈皮、紫河车各6克,肉桂3克。

4.用法水煎服。症状好转后,宣服金匮肾气丸,徐徐改善。

化湿消带汤(程门雪)

1.功效健脾化湿,和胃肠中,升清泄浊。

2.主治带下。症见头眩,纳少,胸闷,腹胀,带下甚多。

3.组成陈皮、炒苍术、炒白术各3克,法半夏、大腹皮、萆薢各6克,茯苓18克,炒谷芽、炒薏苡仁各12克,佩兰梗6克,炒柴胡、砂仁壳各3克,荷叶边1圈。

4.用法水煎服。

化瘀温经汤(李聪甫)

1.功效和血化瘀,渗湿温经。

2.主治带下。症见阴道频流浊液,小腹痛剧牵引全腹,手不可近,小便灼热赤涩,大便燥结,舌苔两边淡黄,中间一线无苔,脉弦革。

3.组成盐水制龟版、酒润当归、酒炒白芍、火麻仁、茯苓各10克,乌贼骨、川楝子各7克,牡丹皮、制香附各5克,醋炒五灵脂、延胡索、木香各3克,肉桂2克。

4.用法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银杏止带汤(高仲山)

1.功效清肝化湿。¥

2.主治用于肝阳亢盛夹湿热灼阴,带脉不固之白带时下。

3.组成沙参、女贞子、冬瓜仁各20克,黑豆、石斛各15克,白菊花、茯苓、燕窝根、甘草各10克,白果10枚。

4.用法尽水煎服。*

苍术异功散(高仲山)

1.功效条达肝气,健脾化湿。

2.主治用于肝郁脾虚,积湿浸渍之白带。

3.组成四君子汤、川芎、白芍、陈皮、苍术各10克,荆芥穗、甘草各6克,大枣3枚。

4.用法水煎服。

山药祛湿汤(高仲山)

1.功效清任火,下湿热。

2.主治用于任脉蕴火,湿热灼阴,带脉不固之黄带时下。

3.组成山药、石斛、麦门冬、芡实、女贞子、黑豆各15克,车前子10克,炒黄柏6克,白果10枚。

4.用法水煎服。

补血清肝汤(高仲山)

1.功效补血清肝。

2.主治用于阴血久虚,肝阳灼阴,赤带时下。

3.组成生地黄、黑豆各15克,当归、白芍、阿胶、茯苓、天门冬、麦门冬各10克,炒黄柏、陈皮各6克,大枣5枚。

4.用法水煎服。

清肝止带汤(高仲山)

1.功效清肝热,止带下。

2.主治用于肝郁化火灼阴,带脉约束无权,青带时下,如绿豆汁,腥秽异常。

3.组成冬瓜仁20克,石斛、女贞子各15克,栀子、白芍、茯苓、茵陈、竹茹各10克,柴胡、陈皮、生甘草各6克。

4.用法水煎服。

止带石膏汤(高仲山)

1.功效清热,泻火,止带。

2.主治用于命门、三焦、膀胱、胃火交煽,黑带时下,臭秽异常,腹痛阴肿,溲时作痛,烦热面赤,口渴引饮。

3.组成芦根50克,生石膏40克,酒大黄、车前子、麦门冬、石斛、白术、茯苓各15克,知母、栀子各10克,酒炒黄连、甘草各5克。

4.用法水煎服。

清肝利湿汤(刘奉五)

1.功效清肝利湿,助阳除湿,活血止带。

2.主治用于肝经湿热,热入血分引起的赤白带下,月经中期出血,以及由盆腔炎引起的子宫出血,或月经淋漓不止。

3.组成瞿麦、萹蓄各12克,木通3克,车前子、黄芩、牛膝、牡丹皮、川楝子各9克,柴胡、荆芥穗各5克。

4.用法水煎服。

清散(韩百灵)

1.功效温经化瘀,祛湿止带。

2.主治用于胞中寒湿,带下腥臭,胞中冷痛。

3.组成熟地黄、赤芍、当归、川芎、附子、炮姜、肉桂、升麻各10克。

4.用法共碎细末,每服10克。

威喜丸(韩百灵)

1.功效渗湿,化浊,除胀。

2.主治用于胞中痈肿,带下似疮脓。

3.组成茯苓100克,猪苓50克。

4.用法二药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早晚各服1丸。

祛湿止带汤(哈荔田)

1.功效清热化湿,凉血清肝,温脾行气。

2.主治湿毒蕴热,注于下焦,郁滞气机所致带下量多,经后尤甚,色黄黏浊,臭秽难闻,伴日晡发热,脘腹痞闷,食不知味,腰膂酸楚,少腹胀痛,口苦咽干,小便赤热,尿道灼痛,舌苔黄腻,舌质暗红,脉滑数。

3.组成车前子、金银花、滑石、虎杖各12克,萹蓄、瞿麦、海金沙、萆薢、冬葵子各9克,黄柏、甘草各6克,木通5克,白檀香3克。

4.用法水煎服。

山稔止带汤(罗元恺)

1.功效健脾固肾,收敛止带。

2.主治白带病。症见白带增多如水样,口淡,胃纳差,睡眠欠佳,尿量减少,大便干结,面部色素沉着明显,舌淡白,唇色亦淡,脉沉滑略弦。

3.组成山稔根30克,菟丝子25克,何首乌20克,白术、乌贼骨各15克,白芷、炙甘草、白芍各10克。

4.用法水煎服。

赤白分清饮(何子淮)

1.功效清热解毒,分清淋带。

2.主治用于下元湿热蕴蒸,淋带难分。症见经前少量出血,平日带多绵绵,伴有血性黏液,腰背酸痛,下腹隐痛,面色少华,舌根黄腻,苔薄白,脉滑数;西医诊为宫颈糜烂见上述证候者。

3.组成黄连3克,黄柏6克,红藤、车前草各30克,牡丹皮、金银花、贯众炭各9克,苦参、萆薢、槐花炭各12克,制大黄、生甘草各6克。

4.用法水煎服。

消糜汤(何子淮)

1.功效祛湿解毒,化腐生肌。

2.主治临床以带多色黄,秽臭为主要表现者(轻、中度宫颈糜烂或重度宫颈糜烂后转为中、轻度糜烂)。

3.组成红藤、土茯苓、鱼腥草、白毛藤、蒲公英各30克,墓头回、牡丹皮、椿根白皮、白槿花各9克,炒扁豆花12克,制大黄、生甘草各6克。

4.用法水煎服。

太子芡实汤(何子淮)

1.功效健脾运中,除湿涩带。

2.主治用于脾运不旋,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流注胞络成带下,色黄,绵绵不断,头晕目眩,纳食不香,饭后腹胀,大便溏泄,苔微黄而腻,脉濡细。

3.组成太子参、芡实各30克,炒薏苡仁、车前草各15克,苍术、白术、茯苓、扁豆花、炒山药各12克,砂仁、甘草各3克。

4.用法水煎服。

固肾束带汤(何子淮)

1.功效固肾束带。

2.主治用于肾虚带脉失约而致带下。症见素体羸瘦,面色不华,腰酸如折,带下量多,清稀如水,小便清长,夜尿频数,舌淡苔薄,脉沉迟无力。

3.组成金樱子24克,鹿角片、肉苁蓉各15克,菟丝子30克,金毛狗脊、覆盆子、乌贼骨各12克,熟地黄、山茱萸各10克,甘草6克。

4.用法水煎服。

苓芦止带汤(何子淮)

1.功效清热,利湿,止带。

2.主治用于肝经湿热下注之带下。症见热病愈后,带下质稠如淋膏,或有泡沫状,腥臭灼热,小便短少或有涩痛,阴部潮湿瘙痒,舌边尖红,苔黄腻而燥,脉弦滑数。

3.组成土茯苓、芦根、车前草各30克,忍冬藤、鸡冠花、薏苡仁各15克,鲜石斛12克,炒扁豆、六一散、白槿花各9克。

4.用法水煎服。

荡毒消浊汤(何子淮)

1.功效荡涤热毒瘀浊。

2.主治用于湿热蕴结,日久化火毒所致的带下。症见带浊浓稠,灼热臭秽,下腹胀痛,时有带中夹红或为咖啡色,有时出现低热,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数。

3.组成红藤、鱼腥草各30克,蒲公英、地榆炭各15克,墓头回、金银花炭、牡丹皮各9克,制大黄6克,黄连、黄柏、甘草各3克。

4.用法水煎服。

解毒除湿汤(何子淮)

1.功效清荡余邪,泄热除湿。

2.主治用于急性盆腔炎治疗余邪未尽,湿热留滞下焦,胞络闭阻,气血不和。症见下腹部时有作痛,绵绵不已,带下赤白。

3.组成土茯苓、马齿苋、蒲公英、败酱草各30克,萆薢、台乌药、赤芍、白芍各9克,制大黄、制没药、黄柏、生甘草各6克。

4.用法水煎服。

土苓祛湿汤(斑秀文)

1.功效健脾燥湿,解毒杀虫。

2.主治用于脾失健运,湿浊郁滞之带下。症见带下量多,色白夹黄,气味臭秽,阴痒,经行超前,色暗红夹紫块,经行之时少腹及乳房胀痛,伴有食少,眠差,小便黄,舌淡,苔薄白,脉细滑。阴道分泌物涂片镜检为真菌。

3.组成土茯苓18克,台乌药、槟榔、延胡索、车前子、白芍、苍术、党参各9克,陈皮、甘草各6克。

4.用法水煎服。

参苓附子汤(斑秀文)

1.功效温肾健脾,佐以固涩。

2.主治用于脾肾阳虚,蒸化失常所致阳虚带下。症见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如水,有腥臭气味,伴有头晕,肢体倦怠,腰酸腿软,胃纳不振,小腹胀闷,舌淡苔薄白,边有齿痕,脉沉细。

3.组成党参、淮山药各15克,茯苓12克,台乌药、巴戟天、白芍、熟附片(先煎)、白术各9克,益智仁、乌贼骨各6克。

4.用法水煎服。

二藤化瘀汤(斑秀文)

1.功效化湿祛瘀,解毒通络。

2.主治用于湿郁下焦,胞脉瘀积所致之湿瘀带下。症见带下量多,色白质稠,经行前后头痛,肢节烦痛,发热,乳房及少腹胀痛,经色暗红,量多夹紫块,舌淡苔薄白,脉弦滑。

3.组成鸡血藤、忍冬藤各18克,土茯苓、山药、何首乌各15克,党参、芡实各12克,路路通、赤芍、车前子、佛手各9克,甘草3克。

4.用法水煎服。

三苓汤(斑秀文)

1.功效清热利湿,杀虫止痒。

2.主治用于湿热下注之带下。症见经行色红,量多,平时带下量多色黄,质秽味臭,阴道不时瘙痒,腰酸痛,纳差,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阴道分泌物镜检有真菌。

3.组成滑石18克,土茯苓15克,生地黄12克,茯苓、龙胆草、槟榔、猪苓、泽泻各9克。

4.用法水煎服。

止带定痛汤(段富津)

1.功效健脾除湿止带,理气活血止痛。

2.主治用于脾气虚弱,湿邪下注而兼气滞血瘀证。症见白带清稀量多,经前腹痛,阴肿,腰腹疼痛,舌淡,脉弦滑。

3.组成山药、茯苓各30克,白术、香附各25克,白芍、苍术、陈皮、乌药、延胡索各15克,荆芥穗、木香、柴胡、肉桂各10克。

4.用法水煎服。

加味易黄汤(郝丽莉赵文静)

1.功效清热,除湿,止带。

2.主治用于湿热带下。

3.组成山药、黄柏各25克,芡实、土茯苓、乌贼骨各15克,车前子、白果各10克。

4.用法水煎服。

温经止带汤(郝丽莉赵文静)

1.功效温经止带。

2.主治用于寒湿带下。

3.组成山药25克,白术、桑寄生、续断、椿根白皮、乌贼骨各15克,车前子10克。

4.用法水煎服。

除湿止带汤(郝丽莉赵文静)

1.功效健脾益气,除湿止带。

2.主治用于赤白带下,量多质稀。

3.组成淮山药30克,龙骨、牡蛎各20克,乌贼骨、薏苡仁各15克,香附、香草各10克,桃仁6克。

4.用法水煎服。

化瘀止带汤(郝丽莉赵文静)

1.功效和血化瘀,温经利湿,止带定痛。

2.主治带下频流浊液,小腹痛引全腹拒按,大便燥结,小便灼热、赤涩。

3.组成当归、白芍、赤茯苓、火麻仁、龟版(先煎)各15克,乌贼骨、川楝子各10克,牡丹皮、香附、五灵脂、延胡索、木香各6克,肉桂3克。

4.用法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