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消化性溃疡是指有胃酸和胃蛋白酶的胃液解除的消化道组织黏膜被腐蚀形成的创面,就是慢性溃疡。由于溃疡最常见于胃及十二指肠,故又称为胃十二肠溃疡。临床上以反复发作,节律性上腹部疼痛为临床特点,常伴有昋酸,嘈杂,甚至呕吐,便血等症。Ⅹ线钡餐检査发现龛影即可确诊。胃镜对诊断消化性潰疡,和鉴别良性溃疡及恶性溃疡很有价值。本病的并发症可以穿孔,出血,幽门梗阻,癌变,这都可以出现重急表现的腹部体征及全身症状。
胃和十二指肠溃疡是现代医学病名。从本病临床表现看,属中医的胃脘痛,肝胃气痛,心脾痛,心气痛食痺,吞酸,嗳气,嘈杂等病症的范畴。由于疼痛与饮食消化有密切关系,故称消化性溃疡,应当作为脾胃的病症看待。脾胃是“仓禀之官”,“后天之本”根据内脏相关的理论。脾胃病变与其他脏腑的病变可互相影响。那么本病又应看作是全身性的病症,不能孤立地看成是胃或肠的局部病变,临床时首应明确这基本观点。
【病因病机】
本病的致病因素:①精神因素:主要是情志失调,怒气郁逆,恼怒过度则伤肝,怒则气上,肝气过亢则木横乘土,伤及脾胃。临床上所见的“肝气犯胃”“肝胃不和”
等肝气型证候,多因此而得。②饮食因素:如暴饮暴食,饥饱失节,冷热所伤,五味偏嗜,均能使脾胃受病。③劳倦因素《內经》指岀:“饮食劳倦则伤脾。”“劳役过甚,中气受伤,食下不运…。”说明脾胃病变不少可因劳倦而得。④脏腑因素:除了中气虚弱,痰湿困脾引起外,由其他脏腑的疾病的影响而致者,亦属累见。上述四种因素,均呵使脾胃升降失调,气机阻碍,气滞血淤,营气不从,淤积日久,阴血暗损,局部便形成溃疡的病变。
【辨证论治】
溃疡最常见的症状是疼痛。痛的部位是在上腹部正中或略偏左侧。疼痛的特点和饮食有密切关系。可分为“早发的疼痛”与“迟发的疼痛”两种早发的疼痛,在进食后半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出现,疼痛持续1~2个小时才逐渐消失,直到下次进食以后疼痛又再度出现。
迟发的疼痛:在进食后2~4小时出现,又可分为“夜间痛”和“饥饿性疼痛”两种。“饥饿性疼痛”就是一饿就要痛,吃一点东西疼痛就可以减轻或消失。“夜间痛”
是指病人吃了晚饭人睡后被疼痛惊醒。夜间痛吃点东西也可减轻疼痛。
一般的说,早发的疼痛是胃溃疡的特征。“迟发”的疼痛是十二指肠溃疡的特征。
溃疡病人疼痛的感觉各有不同,有的是胀痛,有的是烧灼痛,有的是钝痛,有的是刺痛,有的是锥痛。还有一种濒死性剧痛(胃穿孔失治)应赶快送医院抢救。
本病应根据其证候特点,疼痛性质,结合八纲,病因病理进行辨证分型,因型议治。一般宜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治标指消除病理性刺激,改变其恶性循环;治本指温养气血,促进溃疡的愈合。
(一)虚寒痛
由于久病多虚,久虚多寒,故虚寒痛者多,临床约占70%,包括“中气虚弱,痰湿困脾,阳虚内寒,寒气犯胃”四种类型。其共同表现有:体虚,喜按,喜温,畏冷,便溏,舌质淡脉弱等。
1.中气虚弱
症状:特点是隐隐作痛,得食稍安而易胀,伴有头晕,耳鸣,气弱,面色淡白,四肢倦怠等症状。
治法:补益中气。
方药:黄芪建中汤为主方。加海螵蛸,白术,潜血者生姜易炮姜炭,加白芨,阿胶。
2.痰湿困脾
症状:特点是呕恶痰涎,吞酸,嗳腐,腹胀,厌食,食下则痛,面色晦滞,舌苔腻。
冾法:健脾燥湿,佐以温中行气散寒(因有痰湿阻滞,虚中夹实,故宜结合理气散滞)。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或半夏厚朴汤(半夏,厚朴,茯苓,紫苏,生姜)为主,加苍术,白术,草豆蔻。
3.阳虚内寒(命门火衰)
症状:特点是胃脘冷痛,(痛势隐隐绵绵,胃中如有冷食停滞不化),五更泄泻,形寒肢冷,腰脊酸楚,脉沉细或微细,舌淡苔薄白等。
治法:温补脾肾(补火生土)。
方药:附桂理中汤或右归丸合四神丸加减。
处方:熟附子6克,肉桂3克,吴于6克,故脂15克,枣皮10克,肉豆蔻10克五味子9克,紫河车9克,白术12克,炙甘草6克。
4.寒气犯胃
症状:特点是痛势较剧,呕吐清水,形寒怕冷,热饮则安,受寒冷食则痛,舌苔白滑,脉弦紧等。
治法:温中散寒。
方药:厚朴温中汤加味。处方:厚朴,草豆蔻,陈皮,砂仁,干姜,高良姜,香附,吴于,肉桂,甘草。
(二)热痛
可因久淤化热,或郁热灼伤胃阴,出现胃阴虚证型,约占8%。
症状:特点是痛觉灼热,嘈杂,善饥,口苦口臭,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锋而干,苔粗黄或舌中光剥脉弦细数等
治法:益阴和胃,甘平滋润。
方药:方用化肝煎合叶氏养胃汤加减。处方:沙参12克,麦冬10克,石斛15克生地15克,炒白芍15克,川楝子15克,陈皮10克,甘草6克,丹参15克,蒲公英30克。郁热甚者加山栀子10克,或大黄末3克(冲服)。如吐酸嘈杂者加左金丸6克(吞服)。
(三)实痛
包括肝气,淤血两类证型。约占20%。
1.肝气犯胃
症状:特点是情绪急躁,易郁易怒,时作太息,疼痛轻重无定,发作与情绪有关,吞酸嗳气,大便时结时溏,面色苍白,舌边暗红,脉弦等。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或金铃子散加减。处方:柴胡10克,白芍15克,香附10克陈皮10克,川芎9克,枳壳10克,当归9克,丹参15克,茯苓12克,生姜10克,甘草6克。可加川楝子20克,瓦楞子20克,五灵脂10克,竹茹等1~2味。
2.淤血阻滞
症状:特点是痛如锥刺,日轻夜重,痛处不移,拒按食下则痛,大便漆黑,舌暗红,有淤斑。脉弦或涩等。
治法:化淤活血,理气和胃。
方药:膈下逐淤汤,手拈散加减。(后方:玄胡,五灵脂,豆蔻,没药)处方:当归9克,生地12克,桃仁10克,红花6克,赤芍10克,川芎9克,桔梗6克,枳壳10克,乳香5克,没药5克,五灵脂9克,甘草6克。
(四)善后调治与应急措施
通过辨证论治,大都能消除病理性刺激而获得缓解,除个别证型外,局部溃疡病灶,尚未愈合,因而易引起复发,必须进一步善后调治,以调理气血,温养脾胃,补托生肌,促进溃疡愈合,以达痊愈。常用方如下:
1.黄芪建中汤加海螵蛸,党参。
2.张锡钝内托生肌散加味(黄芪,党参,当归,乳香,没药,白芍,花粉,丹参,甘草)。
3.花蕊石10克,海螵蛸10克,草豆蔻4克,田三七3克(吞),剂量按比例制成粉末,每次服3克,日服3次。
4.乌贼骨(去壳)85%,浙贝母15%,(也可用大黄15%)加少量甘草10%,同研细末,每次服6克,一日服3次。在两餐饭的中间服药,也可在胃痛发作时服。(这个验方有很高的疗效,而且没有副作用,本方有止血,止痛,制酸,收敛溃疡创面等作用,如经常疼痛者,可加20%玄胡)
5.玄胡30克,枯矾60克,鸟贼骨6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大丸,每丸重10克,每次服1丸,一日服三次,饭后服,一个月为1疗程,连服三个月,再作钡餐检查,确定疗效。(本方能痛,中和胃酸,顺气止痛,改善局部及全身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促进溃疡愈合,内服相当安全,无副作用)。
6.白芨120克,甘草60克,茯苓皮30克,牡蛎120克,研细末,用炼蜜和为丸,每丸重10克,每次服1粒,一日服三次。
7.五棓子6克,瓦楞子12克,白芨10克,鸡内金15克,水煎服,加蜂蜜30克调服,则效果甚好。
8.猪肚一个,小茴香30克(炒),何首鸟(生熟均可)60克,将药用纱布包好,加水适量,同猪肚一同煮热稀烂为度。将药袋取出,将猪肚汤分四次,一日服2次,服两天。连服十二个猪肚为一疗程。
又附:治疗溃疡病验方二则。
治疗方法:按辨证拟定2个不同类型的方剂。即实证服溃疡一号方。虚证服溃疡二号方。一号方病例加用针灸;取足三里,合谷,中脘穴,四周为一疗程。有效而未痊愈者,可进行第二个疗程。二号方不加用针灸
溃疡一号方组成:
处方:玄胡,茯苓,白术,赤芍,白芍各10克,香附,白芨,川楝子各15克,丹参15克,海螵蛸20克,沉香,五灵脂,蒲黄,甘草各6克。水煎三次药汁合匀,分三次温服。
溃疡二号方组成:
处方:炙黄芪,海螵蛸各20克,姜半夏,炒白术各15克,砂仁6克,白芨20克,桂枝,陈皮,炙甘草各6克。水煎服,煎药三次,药汁合匀分三次温服。
结语:中医学认为消化性溃疡,主要由于忧思恼怒,肝木横逆犯胃;或长期饮食不节,劳倦內伤,进而导致脾胃虚弱,气血失调所致。从辨证来看,由肝到胃,互为因果,早期多见实证,晚期多见虚证。溃疡的腹痛是经脉不通,不通则痛,痛点拒按为实证。治疗除按辨证诸法(方)外,可选用以活血化淤为主的溃疡一号方。痛点拒按为虚证,占溃疡病的多数,因长期失治或治之不当,反复发作。脾胃虚寒,可选用辨证诸方或用温通建中的溃疡二号方也可。方中大剂量海螵蛸和白芨配伍不但有明显的止酸作用,而且还可以减轻胃内容物对溃疡病灶的刺激,具有止痛和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
附验方:和胄调中汤
组成:姜半夏15克,干姜3克,黄连6克,吴茱筻3克,黄芩10克,党参15克,白芍12克,白术15克,枳实12克,茯苓15克,丹参15克,蒲公英30克,海螵蛸15克,莱服子15克。
主治: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属寒热虚实夹杂,嗳气,泛酸,咽喉不利,大便不调,舌苔白或黄,脉细弦或缓。服用法:日1剂,水煎服。加减:本方作为治疗寒热虚实夹杂型胃病的基本方,若辨证准确,效果显著,如脘痛明显者加木香,玄胡各15克,脘腹胀闷者,加厚朴,大腹皮各15克;胃冷明显者加山药,扁豆各15克;泛酸明显者,加瓦楞子20克,浙贝母15克;嗳气明显者加郁金10克,佛手10克,旋覆花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