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郑钦安阴火的体会心得与经验分享

养生之家导读:​郑钦安理论使我对阴火有了很深的认识,临床上疗效也提高好多,过去治不好的病、治错的病,现在都能治好,下面谈谈本人体会。

(一)阴火证多见,误治者频发

我感觉阴火证十分多见,误治者频发。举凡内、外、妇、儿、五官、皮肤、肿瘤等各科均可见到,我每天门诊均能见到,若不识阴火,只能误治。张景岳说,“真寒假热之病为极多,而真热假寒之病则仅见耳。”“矧庸医多有不识,每以假热为真火,因复毙于无形无响者,又不知其几许也?”是说用凉药治阴火证,治死的不知有多少。

特别是外科、五官科、皮肤科是阴火的重灾区,这是因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局部不见整体。我个人治了好多这方面的病例,都是多年不愈,或者是高龄病人。以我的经验,那些久治不愈的病症如痤疮、牙痛、咽炎、口疮等多数都是被误治,反复不愈。他们在谈以往的治疗时,都是请的名医,但是治不好。这确实是千古流弊,医门大憾。

(二)阴火是一个重大问题

阴火就像阴黄、阴暑、阴斑、阴水这些常见病症一样,就临床而言它是一个大症,最容易误辨误治之症;就理论而言是一个重大基础问题。陆懋修称阴火是“火之最大者也”,王冰称是“火之大者也”,如此重大问题,理应在教材里有所体现。遗憾的是我们的教材没有这个概念,有的是一个大家争论不休的东垣那个阴火。如果仅仅涉及理论问题还无所谓,实际上它涉及临床用药大方向,弄错了可能“杀人无算”,因此必须搞清楚。有一个学者说,科学史证明,对一个学科而言,“绝大多数的重要进展都是由引入新概念或者改善现存的概念而取得的。”现在我们正是要改善现存的这个阴火概念。

(三)阴火的辨证治疗

有关阴火的辨证,“钦安用药金针”中说:“予考究多年,用药有一点真机与众不同,无论一切上中下诸病,不问男妇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者,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痛,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立极真种子上治之,百发百中;若见舌苔干黄,津液枯槁,口渴饮冷,脉息有神,其人烦躁,即身冷如冰,一概不究,专在这先天立极之元阴上求之,百发百中。”这句话实在太重要,太精彩了,我对阴火的认识、感悟,就是发端于这句话,这是郑钦安著作中最精彩、最重要的一段话。

在阴证的大背景下,其他“一切诸证,一概不究”,这八字真机是辨认阴火的关键。你不要看牙疼了,长痤疮了,口腔溃烂了,这些肿痛火形,是假火,是浮火,是阴火。已故伤寒名家陈慎吾先生说过一句名言,“洞察阴阳,方能治病;明辨真假,可以为医。”我非常赞成。当个医生不难,但要当一个高明医生,就必须要做到“洞察阴阳,明辨真假”,其中阴火可以说是最常见的假火。

阴火的治法:关于阴火的发生,我总结为“一源三歧”,阴火的治疗本人归纳为本六佐”。

一本——扶阳为本,“阴火宜引,破阴回阳为君,附、姜、桂是其主药。”很多人称用附子、肉桂,意在引火归原,郑钦安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说:“称桂附为引火归原者,皆未识其旨归,不知桂附干姜纯是一团烈火,火旺则阴自消,如日烈而片云无。

况桂附二物,力能补坎离中之阳,其性刚烈至极,足以消尽僭上之阴气。阴气消尽,太空为之廓朗,自然上下奠安,无偏盛也,岂真引火归原哉?”—用桂附不是引火归原,强调了桂附治本的意义。

六佐——6种辅佐方法:潜镇、引降、纳归、酸敛、厚土、反佐。

潜镇:就是用金石或者介类药物,重镇潜藏之治法,其药物以磁石、龙骨、牡蛎、紫石英、龟板、鳖甲、海蛤粉为主。

引降:就是引火下行,药物以牛膝、泽泻、茯苓、车前子为代表。张景岳的镇阴煎中就有牛膝,他说:“右归饮,此益火之剂也……如治疗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症,宜加泽泻二钱”,引火下行。“六味回阳饮,治阴阳将脱等症,若虚阳上浮者加茯苓二钱。”说明茯苓、泽泻、车前子、牛膝是引热下行的,也是常用的辅佐。

酸敛:是以五味子、乌梅、白芍、山萸肉等酸性药物为代表。张锡纯对真武汤中的白芍有过论述:“方中用芍药者,非以解上焦之热,以其与参、附并用,大能收敛元阳,下归其宅。”

纳归:就是以砂仁为代表的纳气归肾的方法。像郑钦安创立的潜阳丹,极力推崇的封髓丹,都是以砂仁为主药,是郑钦安治疗阴火的常用方子,两方合起来就是潜阳封髓丹。

厚土:厚土以伏火,指以大剂量炙甘草的投用为代表,代表方就是四逆汤。

反佐:就是“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治疗热病的时候该用凉药,怕疾病格拒不纳,呕吐,所以要加一点热药;反过来治疗寒病,用热药的时候加一点凉药。在治疗阴火时伍用一点凉药,代表方就是白通汤加猪胆汁方、加童尿方。另外,热药冷服也是反佐方法。当然不一定六法全用,用二三种差不多了。

我的医案里有很多阴火案例,因此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