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阴火非彼阴火
彼阴火是指李东垣提出来的阴火。大家知道最先提出阴火的是李东垣,但是东垣的阴火主要是指脾胃气虚发热之火,和郑钦安的阴火相比,两者有着明显的不同:东垣阴火,病位在脾胃,性质是气虚,治疗是益气升阳,代表方是补中益气汤;郑钦安的阴火,着重在肾阳,定位在肾,性质是阳虚,治疗不是升发而是潜纳,代表方是潜阳丹、四逆汤之类。两者显然不是一回事。李东垣阴火如果一定要叫阴火的话,我们不妨称之为“脾虚阴火”。
郑钦安的阴火即阴证所生之火,可以叫“肾虚之火”。
大家知道,李东垣的阴火概念十分混乱,他一会儿说“阴火者,心火也”,会儿又说“肾为阴火”。其书中指阴火为心火者2处,肾火者5处,脾火者3处,胃火者1处,肝火者1处,肺火者1处,经脉之火者6处,五志化火者2处。大家看看,一个阴火就让他说出这么多含义,歧义叠见,莫衷一是。每年在中医杂志上都能看到几十篇、上百篇讨论阴火的文章,一直在争论,到今天也没有个统一的结论。原因何在?
它含义太宽泛,说到底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个阴火就是名不正。
现在我们应该还阴火以本来面貌。正本清源,阴证所生之火,逻辑上确切,没有任何歧义模糊之处,从理论上讲更恰当。何况李时珍、陆懋修等前贤都已经明确了这一点。所以本文确切点说是为阴火恢复它的本来面貌。
坦率地讲,东垣的阴火有点鸠占鹊巢,因为他用脾虚发热的概念占据了阴火的位置,导致现在还在争论。东垣在做学问上确实有点不严谨,他滥造名堂的例子还有,比如说“痛风”。《内经》谓“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痹证这个概念我们都耳熟能详。东垣偏就不用这个概念,非要另造一个概念叫“痛风”,把痹证叫作“痛风”。
后来医家如朱丹溪也叫痛风,还创造了上中下通用痛风方。有一个痹证就已够用,他非要另造一个名堂。惹得后世医家纷纷指责他,明代孙一奎就斥之为“因名迷失,留害已久”
说你这个痛风发明的毫无道理。所以我们现在应该为阴火正名,名正则言顺,彰显它在中医学中应有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