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灌肠治疗盆腔炎效果与方法、经验

养生之家导读:慢性盆腔炎症期主要是组织粘连、水肿或兼有不同程度的充血。那么,中药灌肠治疗盆腔炎效果与方法、经验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方术内容】

本病以湿热阻滞者为多,治疗原则:利湿清热解毒,佐以活血止痛。肿块明显者,增加化瘀散结之品。①药物组成:金银花15g,连翘15g,败酱草15g,桃仁10g,牡丹皮15g,乳香8g,没药8g,黄柏10g,益母草15g,薏苡仁30g。②随症加减:湿热重者,加车前子15g,栀子10g;肿块明显者,加皂刺15g,浙贝母15g,三棱10g,莪术10g。③用法:以上药加水500ml,浸泡30分钟,煎成100ml倒出,再加水300~400ml,煎成100ml,两煎合并,分2次灌肠,保留2小时以上,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月经期停药。连续用药2~3个疗程。临床疗效。

治疗75例中,痊愈64例,好转11例。治疗1个疗程者25例,2个疗程者42例,3个疗程者8例,疗程长短与病程长短呈正相关。

【治验点评】。

现代医学认为,急性盆腔炎症期主要是组织充血、水肿、粘连、炎性分泌物渗出,大量的炎细胞浸润,甚至形成脓肿;慢性盆腔炎症期主要是组织粘连、水肿或兼有不同程度的充血。祖国医学没有“盆腔炎”病名。此病散见于“月经失调”、“崩漏”、“痛经”、“带下”、“不孕”、“癥瘕”等病范畴。从中医理论上分析,其病因为经期、产后及手术后血室大开,机体正气虚弱,邪毒乘虚而袭,加之宫腔手术若操作不当,损伤胞脉,外邪也会乘虚而入,由于个体差异,邪毒种类不同,病情也就有缓急轻重之分,因而造成急性或慢性盆腔炎。急性的大体分为发热期与癥瘕期;而急性盆腔炎未经彻底治疗,或部分病人起病缓慢,忽视治疗而成为慢性盆腔炎的,其大体可分为:湿热蕴结型,寒湿瘀阻型,气滞血瘀型,肝肾不足型等。上述各种证型迁延不愈的结果均为胞脉阻滞,由于阻滞不通而致不同程度的痛坠、带下、癥瘕、月经失调、不孕等并发症。急性盆腔炎的发热期,用药主要以西药抗生素静滴或口服为主,疗效显著;而急性盆腔炎的癥瘕期及慢性盆腔炎,乃湿热寒凝瘀结,气血凝滞,缠绵难愈,反复发作,一般抗菌药物不易达到局部,目前西药尚无特殊疗效,用中药可根据不同的证型辨证施治分别给予清热解毒,化瘀除湿,温经散寒,理气行滞消癥等法,最终达到消除病原体,消脓除肿,改善盆腔组织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机制,促进粘连组织松解等,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盆腔炎其病理机制无论外感还是内伤,最终致脏腑虚损、冲任受伤,湿热湿毒壅于胞宫胞络,气血受阻,不通则痛,瘀而为癥形成本病。故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化瘀为主要治疗原则。方中金银花、连翘、败酱草黄柏清热解毒燥湿,牡丹皮、桃仁凉血散血破血祛瘀,利水消肿,薏苡仁健脾利湿且具散结除脓之功。诸药合用,使湿去热除瘀散,胞宫胞络气血畅通而疼痛自止,诸症皆消。另外采用灌肠的方法,减少了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对一些不能或不愿口服中药的患者和有胃病的患者,是一种好的用药方法。综上所述,中药汤剂灌肠可使中药药液直接通过直肠黏膜吸收,一方面经门静脉入肝,再进入血液循环而产生药效作用于全身,避免了中药对胃肠的刺激,又减轻了肝脏的负担;另一方面通过直肠黏膜吸收可以改善盆腔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结缔组织的软化,松解组织粘连,消除局部充血水肿;此外药液温度控制在38~41℃,相当于药液局部热敷,有利于炎症的消退;以达到清热解毒祛湿理气止痛、活血化瘀消癥之目的,使盆腔炎得以痊愈,减少了复发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