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针灸配合中药灌肠治疗盆腔炎效果与方法、经验

养生之家导读:中医认为:盆腔炎病因多为湿热邪毒,血瘀阻滞等,治疗中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那么,温针灸配合中药灌肠治疗盆腔炎效果与方法、经验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方术内容】

(1)中药灌肠疗法:灌肠方有盆腔炎Ⅰ号方、Ⅱ号方。I号方:黄柏15g,黄连15g,虎杖35g。Ⅱ号方:红藤30g,紫花地丁30g,蒲公英50g,败酱草30g,白花蛇舌草30g,三棱9g等。上述中药水煎取汁150ml,每晚1剂。睡前保留灌肠。方法:将药液装入250ml液体瓶内,连接好一次性输液器,排出气体,输液器剪去针头,末端涂上润滑油,缓慢从肛门插入直肠约10~15cm,将药液缓慢滴入,(患者取侧卧位,灌肠前排空大小便)药液温度以39~41°为宜,压力要低,液面距肛门不得超出30cm,待灌肠结束后尽量卧床休息。一般3周为一个疗程,灵活掌握,据病情而定(月经期停止灌肠)。

(2)温针灸治疗方法。主穴:子宫、中极、归来、关元。配穴:足三里、三阴交、水道。临床随症选穴:腰酸加肾俞、次髎、委中;白带多加地机、阴陵泉;月经不调加照海、行间;腹胀加带脉、气海;良性肿块加府舍。治疗方法:先让患者排空小便,以1.5~2寸毫针刺人穴区,得气后,采用中等刺激1~2分钟。然后在针柄上套一2~3cm长的艾段点燃。为防烫伤,可在穴区放一纸垫,待艾段燃尽针体冷却后出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每个疗程间隔3天。一般要3个疗程。每次选主穴2~3穴,据症酌加配穴。关元穴针感要求达到阴道,归来、水道针感宜放射至附件部。手法要求提插均匀,并结合小幅度捻转,重在激发经气,以停针时患者感到腹内有一阵阵如发病时的腹痛感为佳。余穴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均留针15~20分钟,针刺时,不宜直接刺激炎症部位和包块区。月经期暂不用温针。

【临床疗效】

治疗30例,痊愈18例,显效6例,好转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

【治验点评】

中医认为:盆腔炎病因多为湿热邪毒,血瘀阻滞等,治疗中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化瘀、行气止痛为治则,灌肠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女性生殖器官与直肠毗邻,经临床验证,许多妇科疾病可以通过中药灌肠疗法治愈。急性盆腔炎,由于盆腔炎的发病部位与直肠毗邻,中药灌肠可以使药物直达病灶,通过直肠黏膜静脉丛吸收,使盆腔内迅速达到有效药物浓度,从而改善盆腔血液循环,促使粘连的结缔组织软化,消除局部充血、水肿,促进组织的修复与再生,起到消炎、消肿的作用,这也是中药灌肠能治疗其它妇科疾病的基本原理。西医认为:盆腔给药,可以释放热能,在热环境中,组织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免疫细胞功能更加活跃,改善机体的免疫力与感染率,有效抑制细菌繁殖;另外,细菌分泌毒素在物理热能作用下被破坏,抗体形成增加,局部代谢加强,控制一定温度可使局部组织干燥,渗出物减少,避免炎症进一步扩散。临床观察发现,此类中药保留灌肠,保留时间与作用成正比,经直肠吸收的药物可以很快在盆腔弥散,目的是直肠黏膜吸收药液后,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有利于抑制结缔组织增生,促进炎性包块吸收。中药灌肠疗法已在临床使用多年,是一个比较好的给药途径。主要通过肠壁的吸收,利用肠壁黏膜的渗透性使药物被迅速吸收,从而起到迅速的治疗作用,特别对邻近的器官,如盆腔、腹腔等作用更为显著。温针灸通过经络腧穴起到温通经络,行气活血,祛湿逐寒,消肿散络,回阳救逆及防病保健的作用。既有针刺促使气血调和,通经活络的作用,又有艾灸调和气血,舒筋通络,解郁止痛的作用。笔者从临床实际出发,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既发挥了祖国传统医学的独特作用,又能充分利用现代医学的药理药效。患者平时要注意预防及调护;杜绝各种感染途径,保持会阴清洁、干燥;每晚用清水清洗外阴,做到专人专盆,切不可用手淘洗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