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头针通过子宫颈管,进入宫腔后,一切的活动都要在超声的监测下进行,没有超声检测,探头针不可盲目乱动,进入宫腔,仍然须顺应宫腔的改变,有很多黏膜下的肌瘤或多发肌瘤以及腺肌瘤,已经使宫腔变得弯曲不直、凹凸不平,这时探头针更需适应其宫腔的弯曲程度。将探头针轻轻探入宫底,然后缓慢后退,推到肌瘤介入点的边缘,预定好介入点,再经过超声横切位反复察看介入点是否正确,察看确定后便可以向瘤体内介入。介入时必须遵循“纵切进针,横切定位”的治疗原则(这一点要严格遵守不可疏忽)。
具体地讲,就是治疗探头针欲介入瘤体及在瘤内向前移动时,一定在超声的引导下进行。但介入瘤体后是否能按预想的部位到达,需在横切时分析所在部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安全医疗,不导致意外损伤。
探头针介入缩体,应循序渐进。进一段,以超声横切位来看看是否按预想计划介入;如发现有偏离,即应及时纠正。反复几次,将探头针一直介入到肌瘤远端的边缘部位。
探头针尖部,距肌瘤远端边缘应在0.5~l.0cm左右,大致在0.8cm。具体应该是多大距离,还要结合具体情况,如果是黏膜下肌瘤,瘤体在宫腔内,这种情况远端可不留,或少留距离。能全部治疗,或充分治疗是最好的,因为这种肌瘤包膜击穿或坏死,均不会造成并发症。如果是浆膜下外突的肌瘤,那远端距离应留在0.8cm以上,因为外突的肌瘤在腹腔内,这时要考虑射频波辐射的距离,较大肌瘤,使用大号探头针,射频波辐射得远,预留距离应该大,如小肌瘤小探头针,射频波辐射小,预留距离即应小些,可在0.3~0.5cm之间。预留距离如果小了,易发生肌瘤包膜被击穿的现象;如果大了,预留的过多,会导致治疗不充分。所以怎样才能把握到最好,还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其原则是,既要治疗充分,又不能造成副损伤。
当介入位置肯定后,可以按动治疗开关,开始了真正的射频治疗。
治疗时,治疗仪产生蜂鸣,即每秒钟鸣响一次。根据此鸣响可以大致判断时间。子宫肌瘤受到射频波辐射后,产生正负离子摩擦,快速的摩擦使局部温度升高,当温度超过45℃时,肌瘤细胞即开始脱水、凝固、变性、坏死以至体积上相对地缩小。
治疗达到效果时,其治疗仪会自动报警停机。此时超声的观测是瘤体治疗区域形成强回声反射,即形成了强回声光团。当强回声光团的形态与肌瘤未治疗前的形态趋于一致时,即说明治疗比较充分,黏膜下肌瘤需百分之百地治疗,浆膜下肌瘤治疗百分之八十即已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如果治疗过的肌瘤,其形成的强回声光团,与治疗前的肌瘤不一致,其边缘或某个部位,还有欠缺,还有未治疗到的部分,应变换探头针角度及方向,探头针的针尖是具有一定弧度的,这个弧度对射频波的传导及辐射,是有一定影响的。具体地讲,治疗时,探头针尖的射频波传导像太阳光一样,向其周围组织发出立体传导,这种传导弥散,当受到一定阻力后,则形成一定的回路。这时探头针尖向前弯曲时,射频波辐射比较集中,回路形成得快,组织局部发生脱水、凝固、变性、坏死的反应也明显。反之,探头针尖的背部,射频波辐射传导相对稀疏,所以形成一定回路的时间相对要长。当探头针尖前后的肌瘤组织,达到治疗效果时,治疗仪会自动报警停机。但此时,探头针尖背后的组织并未达到要求的治疗效果。因此,如果是大于3.0cm的肌瘤,第一次治疗自动停机后,应将探头针尖自瘤体内退出,然后变换相反方向,沿原介入点进入。对未治疗的区域再次治疗,反复几次横切、纵切地超声检查,认定治疗达到效果时,可结束治疗,退出探头针。这时,才能使整个肌瘤的细胞组织达到完全脱水、凝固、变性、坏死的程度。而这时肌瘤体积也会有一定程度的缩小。一般缩小在10%~20%左右。
退出探头针后,对阴道及宫颈再次常规消毒,清除阴道内的积血与渗出液。如宫颈有息肉、纳囊或宫颈糜烂时,可同时治疗,即完成全部射频治疗。
射频治疗的范围大小,受肌瘤的软硬程度影响。肌瘤体如较软,治疗时射频波传导不受影响;如瘤体较硬时,射频波传导则不易穿透。质硬的瘤体形成阻抗,阻抗大则治疗时间相对长,治疗范围相对小。所以,阻抗大时的肌瘤,如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应先用药物将肌瘤软化后再做治疗,尽量达到一次治疗充分的效果。
治疗时,如瘤体过硬,无法介入或介入不充分未达到预期疗效时,可暂停治疗。待服用软化药物3个月后,再行二次治疗。治疗的时间应选择在服药后立即进行。因此时瘤体处在最软时期,介入较容易,而且射频波传导也好,基本都能达到预期效果。分次治疗不影响最终效果,所以,临床上肌瘤较硬的或较多的,有计划分次治疗,比一次性勉强治疗效果要好。
治疗顺序应按先后壁、后前壁,先宫底、后下段的原则进行。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