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不调艾灸有用吗?艾灸怎么调理?灸那几个部位?

养生之家导读:月经不调多因情志内伤(如思虑伤脾,恼怒伤肝,过劳伤气等);或嗜食辛热,肠胃积热;或因吐血下血等因所致。那么月经不调艾灸有用吗?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月经不调

《医学心悟》云:“经者,常也,一月一行,循乎常道,以像月盈则亏也。经不行,则反常而灾至矣。方书以趋前为热,退后为寒,其理近似,然不可尽拘也。”说明月经未按月来潮,而紊乱反至者调之月经不调,是妇科常见病。

【病因】多因情志内伤(如思虑伤脾,恼怒伤肝,过劳伤气等);或嗜食辛热,肠胃积热;或因吐血下血,而致营血损伤,血海不容;或因产后,多产或流产,冲任受损等因所致。致因虽多,但概括言之,不外乎是血热、寒凝、气滞、血瘀、气血亏虚5种因素互为因果所致。

【症状】月经先期、后期或先后无定期。月经之色、质、量等亦随之出现异常。

【疗法】

配穴方一①关元、气海、血海、三阴交、足三里。烦热口渴者,加曲池、中极。②关元、血海、三阴交、气海。小腹冷痛拒按者,加归来、天枢;小腹冷痛喜按者,加命门、肾俞;血虚者,加肝俞、肾俞、脾俞;肝郁者,加太冲、地机、蠡沟等。③关元、三阴交、血海。肝郁者,加太冲、支沟、地机;肾虚者,加太溪、肾俞、命门。

灸法:上列3方,随证选用,按法施灸。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于月经预期该至之前3~5日施常规温针灸法,各灸3壮(或15~20分钟),每日灸1次,方③每穴可连灸1或2次,10~15次为1个疗程。多用于月经先期、后期和先后无定期。用艾炷隔姜灸:每次方①取2或3穴,方②取3~5穴。各灸方①5~7壮,方②7~10壮。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多用于月经先期和月经后期。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取黄豆粒大小艾炷直接着肤灸,各灸5~8壮,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多用于月经先期。用艾条温和(或雀啄)灸:每次取3~5穴,各灸15~20分钟,每日灸1或2次,15天为1个疗程。多用于月经后期和先后无定期。

主治:月经不调(月经先期用方①,月经后期用方②,月经先后无定期用方③)。屡用效佳。

配穴方二①关元、血海、三阴交。实热者,加行间、太冲;虚热者,加复溜、太溪、然谷。②脾俞、气海、关元、足三里。

灸法:上列两方,随证选用,按法施灸。用艾炷隔姜灸:取方①组穴,各灸5~10壮,每日灸1次。用温针灸:方①组穴中复溜用补法,余穴采用泻法,方②用补法。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或隔日灸1次。用温盒灸:每次取方①组穴,各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方②组穴,各灸5~10壮,脾俞可灸10~15壮,以局部皮肤潮红为度,于两次月经中间开始施灸,每日灸1次,中病即止。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方②组穴,各灸15分钟,每日灸1次。

主治:月经先期(血热用方①,气虚用方②)。屡用效佳。

配穴方三①气海、血海、三阴交。实寒者,加天枢、归来;虚寒者,加命门、关元。②膈俞、脾俞、气海、归来、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灸法:上列两方,随证选用,按法施灸。用艾炷无瘢痕灸:每次取3~5穴,方①各灸3~5壮,腹部穴位可灸10壮,每日灸1次。方②各灸5~7壮,于两次月经中间连续施灸3~5日。多用于寒伤冲脉和血虚后期。用艾炷隔姜灸:每次取方①组穴,各灸5~10壮,每日灸1次。用艾条温和灸:方①各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方②各灸5~10分钟,于两次月经中间连灸3~5日。可用于寒伤冲脉和血虚后期。用温针灸:各灸3壮(或10~15分钟)。方①隔日灸1次。方②于两次月经中间连灸3~5日。可用于寒伤冲脉和血虚后期。

主治:月经后期(寒伤冲脉用方①,血虚后期用方②)。屡用效佳。

配穴方四①肝俞、期门、气穴、中极、三阴交、蠡沟、行间、太冲;②肾俞、关元、水泉、三阴交、太溪。

灸法:上列两方,随证选用,按法施灸。用艾条温和灸:每次取3~5穴,方①各灸10分钟,每日灸1次。方②各灸10~20分钟,每日灸2次,于经后3周连灸3~5日。用温针灸:每次取3~5穴,各灸3壮(或10~15分钟),每日灸1次,方②于经后3周连灸3~5日。

主治:月经先后无定期(肝郁气滞和月经后期用方①,肾气不足型用方②)。临床屡用,坚持施灸,效果甚佳。

养生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