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鼻渊是以鼻流浊涕、鼻塞、噢觉减退,头痛为特征的病证。又称脑漏。相当干西医的急、慢性鼻窦炎。
【辨证治疗】
1.风热袭肺
临床表现:鼻涕黄浊味臭,鼻塞时作,嗅觉减退,头额胀痛,发热恶寒,咳嗽痰黄,咽干。菩薄黄,脉浮数。
立法:疏风清热,芳香通窍。
主方:苍耳子散(《济生方》),加黄芩、菊花、葛根、连翘。
加减:巅顶痛,加藁本;前额眉棱骨痛,加蔓荆子;后枕及颈项痛,加葛根;双侧太阳穴痛,加柴胡;痰多,加杏仁、瓜蒌。
2.脾经湿热
临床表现:涕黄浊、量多、味臭、鼻塞重,嗅觉差,鼻窍粘膜红肿,头胀痛,肢体困倦.食少纳呆,脘腹胀满,漫黄赤。舌红、菩黄腻,脉滑数。立法:清脾泻热,利湿祛浊。
主方: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
加减:涕黄浊量多,加车前子、鱼腥草。
3.胆府郁热
临床表现:鼻流浊涕,色黄而臭,鼻塞不通,不闻香臭,头昏头胀、咽干口苦,耳鸣目眩,两胁胀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立法:清泄胆热,利湿通窍。
主方:奇授藿香丸(《外科正宗)),加木通、茵陈。
加减:目眩口苦,涕黄绿者,加龙胆草、栀子.
4.脾气虚弱
临床表现:涕或白或黄,粘且量多,无臭味,鼻塞重,嗅觉差.鼻窍粘膜淡红肿胀,肢倦乏力,面色萎黄,食少纳差,腹胀便满。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立法:健脾益气,清利湿浊。
主方: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加木通、泽泻。
加减:鼻塞重者,加苍耳子,辛夷、石菖蒲;涕黄浊量多者,加黄连、车前草。
5.肺气虚寒
临床表现:鼻涕量多、粘白无臭味,鼻塞或轻或重,日久不惠,遇风*840。
冷加重,自汗恶风,气短乏力。舌淡、苔薄白,脉无力。
立法:温补肺气,疏散风寒。
主方:温肺止流丹(《疡医大全》)。
加减:体虚易感冒者,加黄芪、防风。
【其它疗法】
1.体针
实证选用:迎香、印堂、太阳,合谷、风池、足三里穴;虚证选用:迎香、百会、上星、合谷、攒竹、风池穴。
2.耳针
选用内鼻、内分泌、肾上腺、肺、脾、神门穴。
3.吹鼻
猪胆汁炒藿香为细末,吹入鼻中。
【文献参考】
1.俞军等报道,辨证治疗鼻窦炎187例。实证(101例),多为肝胆湿热。方用:龙胆草5克,鱼腥草15克,黄芩、夏枯草、菊花、白芷、苍耳子、桔梗、车前子、藿香各10克,生颜仁20克:虚证(86例),多为气虚湿困,脉络瘀阻。方用:生黄芪、白扁豆各15克,菖蒲6克,白术、云苓、藿香、葛根、川芎、鸡血糜、红花、鱼腥草各10克,苡仁20克。实证组总有效率93%,平均用药18天;虚证组总有效率85%,平均用药26天。(《江苏中医》(3):16,1989)2.刘午祥等报道,油剂鼻病灵治疗鼻窦炎105例。油剂鼻病内含当归、黄芩、冰片、辛夷、白芷、苍耳子,荆芥、麝香,地胆、蟑螂等,经炮制+煎熬浓缩,再用胡麻油稀释,分早、中、晚3次滴鼻。结果:基本治愈率在80%以上。(中医杂志》(1):42,1989)3.王圣云等报道,鼻宁雾化剂治疗意.慢性鼻窦炎60例。鼻宁雾化剂为当归、赤芍、银花、红花、贝母、桔梗、黄芩等制成的灭菌水溶雾化剂。治疗时采用晶体管超声雾化器,每次取10毫升药液,通过雾化管吸入鼻腔,每次15分钟。结果:急性副鼻窢炎21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1例:慢性副鼻窦炎39例,显效10例,有效24例,无效5例。(《江苏中医)(3):19,1989)。
【调护、禁忌】
1.患者应适当休息,注意防寒保暖,避免感冒,以免诱发或加重鼻渊.
2.忌食辛辣刺激的食物,戒除烟酒。
3.多饮开水,保持二便通畅。
4.清洁鼻腔,去除积留的涕液,可做低头,侧头运动,以利窦内液体排出。
5.擤鼻切勿过猛,方法要得当,防止引发中耳炎:
6.愚鼻渊后,及时治疗,防止表邪入里,实证转虚。
【西医诊断参考】
急性鼻窦炎:
(1)多继发于急性鼻炎,急性传染病等。
(2)鼻塞显著,流粘浊涕或脓涕,头痛,窦腔局部疼痛。
(3)局部皮肤红肿,有压痛。窦口处粘膜肿胀充血,鼻腔内分泌物多,可见中鼻道、上鼻道有脓液流出。
(4)X线摄片见窦腔混浊,粘膜增厚,或见液平面,透照检查见窦腔透光差。上颌窦穿刺冲洗可见脓液。
慢性鼻窦炎:
(1)多因急性鼻窦炎未彻底治愈,或反复发作而形成。
(2)有慢性全身中毒症状,如头昏、记忆力减退、精神不振等。
(3)涕多、鼻塞轻重不一,嗅觉减退明显,头钝痛或闷痛。
(4)鼻粘膜肿胀或肥厚,中鼻甲肥大或呈息肉样变,前组鼻窦炎中鼻道有脓,后组鼻窦炎嗅裂有脓。
(5)透照法,X线摄片、上颌窦穿刺冲洗,有助于慢性鼻窦炎的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