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疗疮发于颜面部位者,谓颜面疔疮,其来势迅疾,疮顶高突,四周红肿不散,溃后脓出肿消痛止为顺;根脚平塌散漫为凶。若失治或误治,挤、碰均可导致毒邪扩散而引起“走黄”。现代医学面部的某些疖(如上唇周围和鼻部组成的“危险三角区”内的疖)属中医颜面疔疮之范畴。
【辨证治疗】
1.火毒结聚
临床表现:初起颜面某处皮肤上有粟米样脓头,或痒或痛,逐渐增大,红肿热痛,范围在3~6厘米左右,坚硬根深,立法:清热解毒。
主方: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
加减:痒甚可加荆芥、防风。
2.火毒炽盛
临床表现:起病5~7天后,红肿疼痛加剧,脓头破渍,伴发热,口渴,便秘等全身症状。以脓出根软者轻。干桔无脓,或流血水,出黄水者重,易发“走黄”。
立法:清火解毒透脓。
主方: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山甲、皂刺、生黄芪。
加减:恶寒发热,加蟾酥丸(《外科正宗》)3~5粒吞服;壮热口渴,加生石膏、知母、天花粉;毒盛肿甚,神志迷糊者,加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弓崔氏方),或犀角地黄汤(《千金方》);便秘,加大黄、芒硝;泛恶.加竹茹、生姜汁。
【其它疗法】
参照疖病。
文献参考】
周聪和报道,用香蓉散外敷治疗颜面疗疮36例,痊愈32例,有效3例,无效1例,药用:木芙蓉花叶、连钱草,天仙子,分别烘干,研末,按8:1:3取末混匀灭菌,用时温水调成糊状外敷,每日1次。(《湖北中医杂志D(5):14,1989).
【调护、禁忌】
1.注意休息。
2..忌灸+忌早期切开,忌针挑、挤脓、碰撞。
3.忌烟酒、辛辣、鱼腥等发物。
4.忌忿怒、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