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痈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

养生之家导读:腋痈是发生于腋窝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名“夹肢痈”,俗称*夹痈。那么腋痈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概述】

腋痈是发生于腋窝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又名“夹肢痈”,俗称*夹痈。另有时痈,与腋痈病因、证治相同,故肘痈的治疗可参照腋痈,而不再另叙。腋痈的病因,多由上肢皮肤破损染毒,或有疮癌等感染病灶,毒邪循经流窜所致,或因肝牌血热兼盆怒气郁而成。其发病特点为:腋下暴肿,灼热,疼痛而皮色不变,发热,恶寒,上肢举动不利。2周成脓,易溃、易敏,其溃后可不必内治。本病应注意与腋疽相鉴别。腋痈属现代医学的腋窝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辨证治疗】

1.肝郁风火凝结(初期)

临床表现:初起多暴肿,皮色不变,灼热疼痛,上肢活动不利,伴恶寒发热,纳呆,普薄,脉滑数等症状。

立法:伴口苦者,清肝解郁消肿;不伴口苦者,清热活血,祛瘀消肿。主方:伴口苦者,柴胡清肝汤(《医宗金鉴》),加夏枯草;不伴口苦者,仙方活命饮(《校注妇人良方》),加柴胡。

加减:纳呆,去防风、生地,加炒白术;热甚,去防风,加黄连,银花。2.脓毒内蕴(成脓期)临床表现:疼痛日增,寒热不退,为势在酿脓。发病10~14日后,皮色变红,肿块中心变软,按之应指则内脓已成。

立法:透脓托毒,

主方:透脓散(《外科正宗》),加银花、连翘,

加减:肿块周围较硬,加炙乳香,炙没药。

3.溃后体虚(渍后期)

临床表现:溃后脓流不尽,脓液稀薄,肿热不退.

立法:补益气血,托毒敛疮,

主方:托里消毒散(《医宗金鉴))。

加减:脓尽后,去白芷、皂刺、银花,加白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