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3岁以上小儿睡中小便自遗,不能控制,醒后方知,称为遗尿症。3岁以下小儿由于智力发育尚未完善,自主排尿习惯尚未养成,或3岁以上小儿因白天活动过度,夜晚不易觉醒偶有遗尿者,不为病态。遗尿又称遗溺,俗称尿床。
【辨证治疗】
1.肾气不足
临床表现:睡中经常遗尿,多则一夜数次,醒后方知。尿清量多,天寒加重。兼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腰膝疫软,智力迟钝。舌质色淡,脉沉迟无力。
立法:温肾固摄。
主方:桑蛸散(《本草衍义》)合巩堤丸(《景岳全书》)加减,加减:伴困寐不醒者,加石葛蒲,清心醒神:伴先天不足,四肢软弱着,加鹿茸,补肾添髓,健筋骨:伴纳差、便溏者,加党参、白术、茯苓、陈皮,健脾和中助运。
2.髀肺气虚
临床表现:睡中遗尿,面色萎黄或苍白,身倦乏力,气短懶言,常自汗出,纳呆,便溏,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少力。
立法:培元益气,固涩小便。
主方:补中益气汤(《脾胃论》)合缩泉丸(《妇人良方》).
加减:伴困寐不醒者,加石菖蒲、莲子心,清心开窍:伴尿频时间长者:加桑螺蛸,益肾缩尿。
3.心脾不足
临床表现:昼夜尿损量少,紧张更甚,夜眠多梦或梦中遗尿,尿后不能自醒,面黄形瘦(口周微青),纳呆,腹胀,舌质淡嫩,脉细剥。
立法:补益心脾,安神固摄。
主方:归脾汤(《济生方》),加桑螺蛸,生龙骨,生牡蛎,五昧子。
加减:伴记忆力减退者,可加远志、菖蒲,益气安神;伴心悸、气短者,可加生地黄、远志、柏子仁,养心安神。
4.肝经湿热型
临床表现:睡中遗尿,尿量不多,尿臊色黄,性情急躁,或夜间梦语断齿,唇红,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立法:泻肝清热,
主方: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
加减:若久病不愈.耗伤肾阴,身体消瘦,舌质红、苔少,脉细数者,可用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滋阴降火。
【其它疗法】
1.体针
主穴:取中极、三阴交;配穴:取大赫、百会,太溪。手法:睡前1~2小时针刺,中极1寸深,强得气,放散致会阴部最佳,提插数次。三阴交1~1.5寸,得气捻补,继针百会,沿皮内向后顶刺1寸,得气后留针15分钟,必要时配大赫,深刺1寸左右,针感必须放散至会阴部。太溪直刺0.8~1.2寸,均用捻补法留针10~15分钟,每5分钟加强得气1次。起针时上述穴位均用刮柄法后,再将针快速起出。
2.敷贴
用覆盆子、金樱子、菟丝子、五味子,仙茅,肉桂、山萸肉、补骨脂、桑螵蛸各60克,丁香、肉桂各30克,共研细末装瓶,防止挥发漏气失效。取1克填入脐中,滴1~2滴酒精或白酒,外用暖脐膏固定。3天更换1次。
3.耳穴贴压
用王不留行,取穴膀胱、肾、脾、胃、心、神门,脑点,每日按压3次,每次5分钟,睡前必须按压1次,每天两耳交替贴压1次。
【文献参考】
1.张介宾治遗溺,提出治水者必须治气,治肾者必须治肺,主张“塞源”治本,桂以“固涩”治标,设立肺肾同治,标本兼顾的治则.(《景岳全书·遗溺)2.王玉玲老中医认为,治遗尿除温肾固摄,益气健脾,苦寒清泻(肝经湿热),豁痰开窍,通腑缩尿等五法外,痰浊内阻,清窍被蒙者,多见虚中挟实,用涤痰汤豁痰开窍,当配参术,兼顾正气,平时则健脾助运固其本,若见尿多便秘,大肠蹄气失于通畅之遗尿,可用大承气汤加甘草、大枣,通腑缩泉,但不可久用,中病即止。(陕西中医》(4):147,1989)3.夏寒认为,遗尿证亦可从积论治,小儿饮食无节,过食肥甘厚味,日久或积伤脾,中阳不运,肾失资助,相火不温,封藏失职,而见遗尿,昼夜不分,溲清频数,神倦发枯,畏寒肢冷,心烦易怒,唇赤,舌红,苔黄厚腻,脉细滑,用健脾益肾,消积除胀,吸涩止遗之法,治疗多例。药用:慧苡仁、鸡内金.佛手、香附、木瓜、淫羊藿、巴戟天、五味子、金樱子、覆益子、肉豆蔻、山萸肉、地骨皮、丹皮、山楂、麦芽、青皮、诃子、陈皮。(《吉林中医药》(3):26,1991)。
【调护、禁忌】
1.对习惯性遗尿,除尿床外,别无其它症状,这种小孩主要是教育,改善不良的习惯。
2.用耐心教育、鼓励,代替斥贵和惩罚,消除怕羞紧张情绪,使患儿建立信心。
3.夜间唤患儿排尿时,务必完全唤醒患儿,使其能主动上厕所,以逐步养成良好排尿习惯。
4.白天不宜过度游玩,以免疲劳贪睡。
【西医诊断参考】
现代医学认为,遗尿有原发性与继发性之分。原发性遗尿症,绝大部分是属于功能性的,是由于大脑皮质及皮质下中枢功能失调,常见原因是精神因素,大多见于易兴奋、胆小、被动、过于敏感或睡眠过熟的儿童,个别有家族性倾向;继发性遗尿,是由于器质性病变所致,如蛲虫病、脊柱裂、脊髓炎、脊髓损伤、癜痫、大脑发育不全、尿路感染、膀胱容积较小等。诊断时应详细了解儿童性格,精神发育状态,生活环境和教养习惯,以明确病因,并仔细做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检查。如果由于躯体缺陷或其它器质性疾病引起,应当查出原发病.中段尿检查以排除尿路感染;腰骶部X线拍片以除外隐性脊柱裂;脑电图检查,除外癫痫发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