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哮喘是一种发作性哮鸣气喘性疾病,以呼吸困难、呼气延长、不能平卧、反复发作等为临床特征。常以春秋两季发病为最多见。任何年齡都可患病,但以四五岁以上小儿为多,若反复发作则影响生长发育,也可成终身瘤疾。其治疗原则为:急性发作时邪实为主,应政邪以治标,缓解期则以正虚为主.宜扶正以固其本。
现代医学亦有哮喘之说,它是指由于外在或内在过敏原或非过敏原等因素,使支气管发生可逆性阻塞而见临床症状的疾病。
【辨证治疗】
发作期:
1.热哮
临床表现:面红气促,渴喜冷饮,身热自汗,张口抬肩,声高息涌,鼻衄略血,咽赤,痰黄而稠,鼻流浊涕,便干波黄,舌红、菩黄,脉滑数。
立法:清热宣肺,化痰平喘。
主方:麻杏石甘汤(%伤寒论》)加味。
加减:喘重者,加苏子,地龙、葶苈子,降气豁痰;痰多者,加瓜蒌仁、浙贝、天竺黄、海浮石,祛痰平喘;咯血或痰中血丝者,加仙鹤草、生侧柏、云南白药,以止血;发热者,加银花、连翘、鱼腥草,清热解毒;便干结者,加枳实、焦军,通腑,泻热平喘;若风寒外束痰热内蕴,选用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2.寒哮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四肢欠温,身热畏寒无汗,口不渴或喜热饮,咳嗽气促,喉间闻水鸡声,喘不得平卧,痰涎清稀,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或浮滑。
立法: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主方:小青龙汤(《伤寒论》)加减。
加减:咳甚者,加紫菀、款冬花,止嗽;嘴甚者,加陈皮、葶苈子,燥湿化痰,降气平喘.
3.虚哮
临床表现:酵喘持续不解,发作徐缓,面色就白,烦躁汗出,声低息短,动则喘剧。如肺脾两虚则自汗畏风,咳声低弱,痰声辘辘,纳呆,便溏,倦息,舌淡、苔薄白,脉弱;如肾气虚为主,则腰膝痿软,耳鸣,呼长吸短,或恶寒肢冷,面色觥白,舌淡胖,脉弱;如阴虚为主则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干咳无痰,舌红、苔少+脉细。
立法:肺脾虚则益气固表,健脾化痰平喘;肾虚则补肾纳气平喘。主方:肺脾虚宜五味异功散(《小儿药证直诀》);肾气虚宜右归丸(4景岳全书》)加减;肾阴虚宜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加味,加减:精神萎靡,脉弱者,加人参;多汗者,加龙骨、牡蛎、五味子;喘重者加附子,细辛、白芥子。
缓解期:
1.肺气不足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气短汗出,倦息无力,鼻塞喷嚏,痰白涕清,肌肤甲错,易感外邪,舌淡、普薄白,脉细无力。
立法:益气补肺。
主方:玉屏风散(《丹溪心法)加味,
加减:汗多者,加龙骨、牡蛎,麻黄根、五昧子,生津敛汗;食少者,加陈皮、砂仁,理气舒脾;气虚明显者,加人参、茯苓,以益气。
2.脾气虚弱
临床表现:面色无华,肢重懒动,困倦气逆,纳少腹胀,大便不实,痰多稀粘,舌体胖嫩、苔白而賦,脉缓乏力。
立法:健脾化痰。
主方:六君子汤(《医学正传》)加味。
加减:大便溏面频作者,加煨木香、葛根,炮姜,温胃散寒止泻;食欲不振者,加焦三仙,导滞助运。
3.肾气不足
临床表现:面色就白,肢冷畏寒,腰膝瘦软,动则心悸气短,漫清长或夜遗尿,舌体紫暗,舌菩水滑,脉沉细无力。如肾阴亏耗可见颊赤痰少,虚烦盗汗,潮热口渴,舌淡红、少苔,脉细数。
立法:补肾平喘。
主方:偏肾阳虚,肾气丸(《金匮要略》)加减;偏肾阴虚,麦昧地黄丸(《医级》)加减;肾阴阳两虚,上二方掺合应用或用河车大造丸(《扶寿精方》)加减。
加减:痰涎上泛者,加半夏、胆星,燥湿化痰;四肢不温、虚喘时发者.加仙灵脾、补骨脂,助肾阳,定喘嗽。
【其它疗法】
1.体针
治标取穴:定喘、列缺、合谷、膻中、尺泽。用捻转泻法。
治本取穴:肺俞、灵台、肾俞、足三里、太渊、天实。用抢转平补平泻。发作时治标,间歌时治本,每日1次·留针10分钟,10天为一疗程。
2.敷贴
药物:白芥子(33%)、细辛(17%)甘遂(17%)、元胡(33%)共研末,与生姜汁调和成糊状,做成直径2厘米、厚1厘米药饼,摊在4厘米大小纱布上,用胶布固定于穴位上。
取穴:定喘、肺俞、膏肓为主穴,天突、腔中为配穴.
治法:每年初、中、末伏日,每次主穴必贴:咽疼咳甚,加天突;胸闷气塞,加膻中,每次贴药30分钟。如病人自觉灼热难受或皮肤痒可提前除去,贴药后局部皮肤潮红或起水疱是正常现象,不要擦破水疱,禁用水洗。若水疱较大可用龙胆紫涂,疱太大者暂停贴药。
3.耳穴贴药
白芥子或王不留行置于菱形胶布上,贴于两耳支气管、肺、肾上腺和前列腺穴。每5天更换1次,每日压穴4次,每次各穴位按压1分钟.4.药擦生姜片切碎后用白糖炒热,趁热摩擦大椎、风池、风府、膏肓4穴。5.挑四缝在小儿双手内侧第2指关节横纹正中(拇指除外)常规消毒后,用6~7号注射针头或三楼针直刺横纹正中,深度以刺到指骨为佳,约1毫米,迅速拨出后有白色或黄色粘稠液体滥出,并用手挤压,出血无妨,间隔3~7日再挑1次,挑后当天不用水洗,一定要保持清洁。
6.穴位拔罐
以直径5~6.6厘米玻璃罐,将95%酒精棉球点燃后,迅速从罐中取出即将玻璃罐扣在大椎穴位上。约10分钟,吸附部位产生瘀血和出现水疱。如10分钟还未出现水疱,可延长时间,直至出现水疱再起罐,然后用酒精棉球轻擦以消毒,盖消毒紗布固定。7天水疱自行吸收,结师而愈。若喘息急,呼吸困难,可配针鱼际穴,施以捻转提插手法(泻或者平补平泻),直到喘息渐平方可出针。拔罐7天1次,5次为一疗程。7.推拿先用推法,依次横推胸腹部(以华盖、膻中两穴为重点)、腰背部(自上而下,以肺俞、膈俞、命门3穴为重点),脊柱及其两侧。接着按肺俞、膈俞。每1~2日1次+10次为一疗程。本法运用于哮瑞缓解期。
【文献参考】
1.小儿有因暴惊触心,肺气虚发喘者,有伤寒肺气壅盛发喘者,有感风咳嗽肺虚发喘者,有因食咸酸伤肺气发虚痰作喘者,有食热物,毒物冒触三焦,肺肝气逆作喘者。(《婴童百间·第五十六问》)。
2.古人谓实喘治肺,虚喘治肾,确有见地,然不可执一。实喘治肺须兼治胃,虚喘治肾,宜兼治肺。(《哮嘴论治))。
3.暴喘传名马脾风,胸高胀满胁作坑,鼻窍煽动神闷乱,五虎一捻服最灵。
4.姚惠陵认为,血擦是小儿哮喘的重要病机。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肺,使肺的功能产生障碍而发生瘀血,基本方:当归,桃仁、丹参、桑白皮、枳壳、葶苈子、杏仁、炙麻黄、法半夏、甘草。热喘加黄芩、鱼腥草;寒喘加细辛.五味子。缓解期基本方:当归、桃仁、桑白皮、枳壳、杏仁、法半夏、黄芪、甘草;肺脾气虚,加太子参、白术、防风;脾肾阳虚,加紫河车、补骨脂、熟地;肺肾阴虚,加北沙参、枸杞子。(《浙江中医杂志》(3):102,1990)5.杜昌华认为,小儿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虚。本病肺脾肾不足为本,风痰热袭肺为标。运用健脾补肾法治疗迁延难愈之哮瑞。急性发作祛风、清热、化痰、止咳,兼用健脾助运之药.待缓解后则健髀祛痰,补肾培本以绝根。将哮喘分为“风邪袭肺、痰壅气道”和“肺卫不固、脾肾不足”两型进行治疗。(《黑龙江中医药》(3):49,1989)。
【调护、禁忌】
1.日常多作户外活动,加强身体锥炼.增强抗病能力。
2.缓解期须査找引起哮喘的过敏原,尽量杜绝与之接触。
3.饮食宜清淡有营养并易于消化,匆食过甜,过戚或生冷油炸之物。
4.注意环境卫生,室内空气应保持新鲜。
5.哮喘发作时,尽量让小儿保持安静状态,切勿使之紧张、哭闹。
【西医诊断参考】
儿童酵喘临床诊断标准(3岁以上):
(1)主要症状体征:(必须反复出现3次以上)喘息,气短或胸闷,阵发性咳嗽,肺部出现哮鸣音。
(2)参考条件:嘴息发作往往有一定好发季节或时间特点;有相应诱发原因;往往有个人或家族(指一二级亲属)过敏史。
(3)投用支气管扩张剂后,喘息症状减轻或缓解。
(4) 经0.5%舒喘灵雾化吸入后, 1秒钟用力呼气肺活量可增加15%以上。
其中(1),(3)为诊断必备条件,(2),(4)为参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