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惊风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

养生之家导读:慢惊风是指在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搐、搦、掣、颤、反、引、窜、视等症候。那么慢惊风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概述】

慢惊风是指在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的搐、搦、掣、颤、反、引、窜、视等症候。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形体未充,脏腑娇嫩,久吐久泻、攻伐太过极易损伤脾胃,脾阳虚损,胃阴消耗,肝木乘虚悔土,肝亢生风:或因急惊经治不愈,耗伤阴液,肾阴亏损,水不涵木,肝失濡养而虚风内动;或因先天肾阳素亏,火不暖土,土虚木贼,虚极生风。慢惊风为虚证,起病缓慢,抽搐时止时发,病变部位主要在牌、肾、肝三脏。

【辨证治疗】

1.脾胃虚弱

临床表现:精神萎靡,嗜睡露睛,面色萎黄,不思乳食,四肢不温,抽搐无力,时作时止,舌质淡、替薄,脉细弱。

立法:温运脾阳,扶土抑木。

主方:附子理中汤(《和剂局方》)。

加减:伴皮肤干枯,目眶凹陷,啼哭无泪,口渴等胃阴虚亏症状者,去附子,合用连梅汤(《温病条辨》),以酸甘化阴,清热平肝;伴大便清稀者,加炮姜、分心木,以温阳止泻。

2.脾肾阳虚

临床表现:面色白灰滞,神清淡漠,四肢厥冷,昏睡露睛,手足蠕动,大便澄沏清冷,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微弱。

立法:温补脾肾,回阳救逆。

主方:固真汤(《证治准绳》)。

加减:伴汗多者,加白芍、五味子,敛汗益阴;伴手足蠕动震顱者,加龙骨、牡蛎,潜阳固脱。

3.阴虚风动

临床表现:形体憔悴,虚烦疲惫,低热消瘦,肢体拘挛强直,震颤瘛疭,汗多便干,舌光少苔戴无苔、质绛少津+脉细数。

立法:育阴潜阳,滋水涵木。

主方:大定风珠(温病条辨》)。

加减:伴潮热者,加白薇,银柴胡、地骨皮,以退虚热;伴口干欲饮者,加西洋参、玉竹、石斛,以养阴止渴:伴身热起伏不定,痰多气粗等虚中挟实症状者,可合用清心涤痰汤(《医宗金鉴));伴四肢强直瘫痪者,加乌梢蛇,地龙,全蝎、蕲蛇,以搜风镇惊。

【其它疗法】

1.针灸

(1)针刺:取内关、曲池、合谷、承山、太冲为主穴。牙关紧闭配下关、類车。

(2)灸治:取大椎、脾俞、命门、关元、气海、百会,足三里等穴。

2.推拿

推脾土,揉脾土,揉五指节,运内八卦,分阴阳,推上三关,揉涌泉,揉足三里。

【文献参考】

1.宋代钱乙指出:“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遍身冷,口鼻气出亦冷,手足时瘛疭昏睡,入睡露睛,此阳虚也.”((小儿药证直诀》)2.王玉玲老中医治小儿气虚,或久病不愈转为慢惊者,用庄氏逐寒荡惊汤:胡椒、炮姜、肉桂各3克,丁香10粒,灶心土一撮。治馒惊属气血亏损者,用加味理中地黄汤:熟地黄、白术,党参,当归、黄芪、破故纸、酸枣仁、枸杞,炮姜、山萸肉、甘草、附子、生姜、红枣,胡桃肉。(《黑龙江中医药3(5):8,1988)3.宣志泉老中医治疗慢惊分三个阶段:初期与温病初起症状相似,以开上达邪,宣窍熄风化痰为主,药用鲜芦根、连翘、鲜石菖蒲、郁金、陈胆星、天竺黄、防风、瓜蒌皮、钩藤,桑叶、菊花等;中期多有大便秘结、昏睡、时时挖鼻抓眉等症,以顺下,增液润腑,化痰熄风为主,药用增液承气汤加味合百益镇惊丸;后期多有半身抽搐,角弓反张,双目上吊,精神萎顿,脉弱等症,治以扶正,平补肝肾,养血舒筋佐熄风为治,药用防风、炙黄芪、党参、制首乌、杜仲,当归,桑寄生、生地、钩藤、干蟾、地龙等。(《浙江中医杂志》(10):454,1980)。

【调护、禁忌】

1.长期泻泄、致脾胃虚败的患儿,应注意其臀部清洁,大小便后可用温水洗净,擦香油或扑以松花粉。

2.积极治疗原发病。

3.加强户外活动,多晒太阳,注意饮食调理。

4.长期卧床病儿,要勤翻身,改变体位·并经常用温湿毛巾擦浴,使气血通畅,防止褥疮发生。

【西医诊断参考】

现代医学中的手足搐搦症,重度营养不良,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的后遗症期,均可出现慢惊症状,故临床宜结合相应筷病作诊断。

结核性脑膜炎可根据以下情况作诊断:

(1)有结核病史及结核病接触史。

(2)有性情改变、头痛、发热,食欲不振、消瘦、无原因呕吐等症状。(3)可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症状.颈强直,克氏征、布氏征阳性等脑膜刺激症状:面神经、动眼神经、外展神经障碍等颅神经受累症状:肢体偏瘫或交叉性偏瘫、失语、多动等脑实质损害症状;频鱉抽风呕吐、剧烈头痛、前囟膨隆、颅缝裂开、落日眼等脑积水症状,严重时出现脑疝。(4)结核菌素(OT)试验呈阳性。

(5)胸部X线检査,80%以上有活动性肺结核。

(6)眼底检查多可见到粟粒结节。

(7)皮肤粟粒疹对诊断有决定性意义。

(8)脑脊液检查,压力高,外观清或毛玻璃样,白细胞多在(300~1000)X10/L,分类以淋巴细胞占多数。脑脊液放冰箱静置10余小时后可见网状薄膜。脑脊液中找到结核杆菌可确诊。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