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惊风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

养生之家导读:急惊风以热、痰、惊、风为其主要病机,且互相影响,互为因果。那么急惊风的中医辨证论治与治疗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概述】

小儿肌肤薄弱,腠理不密,神情怯弱,有外感六淫或疫疠之邪,或暴受惊恐,或内蕴痰热,而使病情传变急骤,或内陷心包,或引动肝风,而出现颈项强直,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或神志不情等症状,称为急惊风,急惊风以热、痰、惊、风为其主要病机,且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其病变性质属热属实,属阳。其主要病变在心肝两经,急惊风多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由于发病因素不同,病情轻重浅深有别,发作时间长短不一,故预后亦不同。一般痰热解除,惊风可缓解,且惊厥止后神志即恢复正常者预后良好;若壮热不退,惊风反复.或惊厥时间持续,且神志不清者,预后较差。

【辨证治疗】

1.外感惊风

临床表现:感邪轻者,可见发热,头痛,咳嗽,烦躁,四肢拘紧,目睛上视,牙关紧闭,昏迷,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浮数。受邪重者,证见壮热不退,手足躁动,项强瘛疭,牙关紧闭,惊厥持续,甚则出现瘀点紫斑,舌红、苔黄燥,脉滑弦数。

立法:轻型解表清热,熄风开窍;重型平肝熄风,清热止惊。

主方:轻型用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重型用羚羊钩麟汤(《通俗伤寒论》)加减。

加减:伴邪热炽盛者,加山栀、知母、生石膏,以增强泻热作用;伴腹胀便秘者,加熟军、枳壳、玄明粉,以通腑泻热;抽搐重者,加生石决明、紫雪丹(《和剂局方》),以增强平肝清热、镇惊熄风之力;伴神昏谵语者,加菖蒲、至宝丹(《和剂局方》),以开窍通闭;伴瘀点紫斑者,可合用犀角地黄汤(《千金要方》),清热凉血。

2.瘟毒惊风

临床表现:壮热无汗,嗜睡项强,头痛,或伴呕吐,嗜睡烦闸交替出现,口渴,便秘,舌质红、舌苔黄。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持续高热,反复抽搐,神志不清,舌质红起刺、苔厚粗糙,脉弦滑数。

立法:泻热通腑,熄风止痉。

主方:凉膈散(《和剂局方》)合龙胆泻肝汤(兰室秘藏》)加减。

加减:伴壮热不退者,合用紫雪丹(《和剂局方》),清热镇痉;伴抽搐重者,加羚羊角、钩藤、全蝎,以平肝熄风,定痉止搐;伴痰浊内闭心窍呈现深度昏迷者,加天竹黄、郁金、菖蒲,以豁痰启闭。或合用苏合香丸(《和剂局方)),以芳香开窍。

3.疫痢惊风

临床表现:起病急骤,常突然出现惊厥、反复抽搐,壮热,神志昏迷,呕吐腹痛,大便腥臭或夹脓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立法:清化湿热,解毒熄风。

主方:白头翁汤(《伤寒论》)合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加减.

加减:伴呕吐者,加服玉枢丹(《百一选方》),以辟秽解毒;伴面色苍白,精神淡漠,呼吸浅促,四肢冷,脉微细之内闭外脱者,加参附汤(《妇人良方》),以回阳救逆;伴舌质红绛者,合用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清热凉血。

4.痰食惊风

临床表现.纳呆,呕吐,吐物酸腐臭味,腹痛,便秘,发热神昏,痉厥,舌质淡红、舌苔厚腻,脉弦滑。

立法:消食化滞,涤痰熄风。

主方:玉枢丹(《百一选方》)合保和丸(《丹溪心法》)加减。

加减:伴痰涎壅盛,喉响痰鸣者,加青碳石、竹沥等,以漆痰导滞;伴腑气不通,满腹胀痛者,加大黄、芒硝,以攻下荡积。

5.惊恐惊风

临床表现:突受惊吓暴恐,面色时青时赤,频作惊惕,甚或出现惊厥,舌质正常、舌苔薄或薄腻,脉数乱。

立法:镇惊安神。

主方:抱龙丸(《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加减:伴腹痛便青者.加青皮、煨木香、白芍、炙甘草,以琉肝理气止痛;伴痰盛者,加半夏、竹茹、陈皮,理气化痰;伴食欲不振者,加焦山楂、炒鸡内金、谷芽,消食开胃:伴睡眠不安易惊者,加夜交麟,远志,养心安神:伴惊厥发作者,加全蝎、蜈蚣、僵蚕,以止痉解惊。

【其它疗法】

1.体针

惊厥时取人中、合谷、涌泉、太冲穴:高热时取曲池、大椎穴,并取十宣放血;痰涎壅盛取丰隆穴:牙关紧闭取下关、颊车穴。中强刺激,可留针1小时。

2.耳针

神门、皮质下。中强刺激。

3.推拿

急惊风欲作时,大敦穴上拿之或鞋带穴拿之。

【文献参考】

1.末代钱乙指出:“小儿急惊者,本因热生于心,身热面赤引饮,口中气热,大小便黄赤,剧则发搐也。盖热甚则风生,风属肝,此阳盛阴虚也,”提出急惊风主要在心肝,倡导“急谅合凉泻”的治疗原则。(《小儿药证直诀》)2.浙江宣志泉,治?惊从风、热、痰、食四闭分治。风闭证见手足掣动抽搐较剧,用宣氏镇惊方:天麻、钩藤、藓石菖蒲、广郁金、连翘、大力子,薄荷、蝉衣、僵蚕、天竺黄;另加琥珀抱龙丸。热闭证见壮热不解,面赤气粗,神昏嗜睡,用加味竹叶石膏汤:淡竹叶,生石膏,知母,银花、连翘、鲜芦根、大力子、全蝎、钩藤、天竺黄;另加紫雪丹。痰闭用麻杏石甘汤加减:麻黄、杏仁、陈胆星、竹沥、半夏、僵蚕,專苈子、苏子、天麻,鲜石菖蒲;另加苏合香丸,食闭用平胃散加减:厚朴、蕾香、陈皮、竹沥、半夏、广郁金、焦六曲,枳壳、钩藤、苏梗、鲜石菖蒲;另加玉枢丹。(《浙江中医:杂志》(10):454-1980)

3.张锡君将急惊分为7型。风温逆传型,以疏风清热,开窍镇惊治之,方用银翘散加羚角,送服安宫牛黄丸。邪热直中型,以清热解毒,熄风开窍治之,方用凉惊丸加减.痰热壅盛型,以豁费开窍,清心泻火治之,方用清心涤痰丸加味,送服猴枣散或玉枢丹。饮食积滞型,治以消食导滞,辟秽开窍,熄风止痉,用保和丸送服玉枢丹。气血两燔型,以清热解毒,凉血熄风治之,方用清瘟败毒饮送服安宫牛黄丸。邪人血分型,以凉血解毒,凉肝熄风治之,用犀角地黄汤合羚羊钩藤汤加减,送服安宫牛黄丸。暴受惊恐型,以镇惊安神治之,方用远志丸加琥珀粉,抽频加止痉散。((江西中医药》(1):1,1983)。

【调护、禁忌】

1.惊厥发作时+勿强制性牵拉手足,以防扭伤筋骨。

2.惊搐不止或痰涎壅盛者,用多层纱布包裹压舌板放于上下齿之间,以防患儿咬伤口舌,并使患儿侧卧,保持呼吸道通畅,3.惊搐发作患儿,以素食流质为主+病情好转后适当补充营养丰富之品。

【西医诊断参考】

急惊风可发生于各类急性感染性疾病。现代医学中高热惊厥、乙脑.流脑、中毒性痢疾等均可见此症,临床诊断可参阅有关病证。

典型高热惊厥,多发生于6个月至4岁小儿;于高热后很快出现惊厥,一般均在突发高热12~24小时内:惊厥持续时间较短,在5~10分钟内;发作为全身性、对称的;惊厥发作前后均未见神经系统检查阳性体征,热退后1~2周脑电图正常。高热惊厥预后良好。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