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产后恶露持续20天以上仍淋漓不尽者,称为恶露不尽,又称恶露不绝或恶露不止。西医学之产后感染,胎膜、胎盘残留,子宫复旧不良,所致的晚期产后出血,属于产后恶露不尽的范畴。
【辨证治疗】
1.中气不足
临床表现:恶露过期不止,量多,色淡,无臭味,小腹空坠。短气懒言、神疲乏力,肢倦,面色就白,食少便溏,舌茨红,苔薄白,冰缓弱。
立法:补气摄血,
主方:补中益气汤(K脾胃论》)。
加减:若出血多时去当归;兼肝肾亏损者,证见.恶露日久不尽,腰膝疫软,头晕耳鸣,加菟丝子、金樱子、川断、巴戟天;若见小腹疼痛喜接,加桂枝、炮姜、补骨脂,以温经止血;若恶露夹块,小腹疼痛,加乌贼骨,益母草,以化瘀止血;若兼头晕目眩,心悸怔忡,脉细数者,加白芍、龙眼肉、鹿角胶,以补血益精;若舌干燥苔薄黄少津者,加麦冬、石斛、玉竹,以养阴润燥。
2.肝郁化热
临床表现:恶露量或多或少,色深红,两胁胀痛,心烦,舌边尖红,苔薄,脉弦细数。
立法:舒肝解郁,清热凉血。
主方:丹栀逍遥散(《医统》),加生地、旱莲草、茜草根,以凉血止血。加减:恶露量多者,加地榆,槐花、马齿苋以凉血止血;恶露夹块,排块后,小腹胀痛减轻者,加茜草,乌贼骨、益母草以化瘀止痛;头目胀痛者,加夏枯草、白蒺藜,钩藤以清肝热;咽干舌燥者,加麦冬、石斛以养阴生津;胸闷纳呆,舌苔黄腻者,加茵陈、藿香,以清热除湿。
3.外感热邪
临床表现:恶露量多,色紫暗,或混浊如败酱,臭秽,发热,腹痛如刺样。舌质红,脉浮数。
立法:清热解毒.
主方: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五灵脂,
加减:气虚夹癌,伴小腹空坠者,加党参、黄芪;若豪久化热,恶露臭秽者·加红蚤休、蒲公英。
4.瘀阻胞宫
临床表现:产后恶露淋漓,涩滞不爽,量时多时少,色紫暗,有块,小腹疼痛拒按。胸腹胀痛,舌紫暗或舌边有瘀点,永弦涩或沉而有力。立法:活血化瘀止血。
主方:生化汤(《博青主女科》),加益母草、牛膝,炒蒲黄或佛手散(《普济本事方》)合失笑散(《和剂局方》),加减:小腹冷痛者,加吴萸、艾叶以温经散寒;神倦气短者,加党参、黄芪,以补气;精神抑郁,胸胁胀痛者,加柴胡、郁金、香附,以舒肝解郁。
【其它疗法】
单方验方
(1)益母草30克,加红糖适量,水煎服。
(2)血余炭9克,温酒送服。
(3)马齿苋30克,水煎服。
【文献参考】
1.本病多以瘀血内停为主,因此治疗时重在凉血祛瘀,并根据病情兼用益气养血或养阴凉血等.瘀血内停者,多用生化汤或少腹逐瘀汤;气虚不能摄血者,多采用补中益气汤去炙甘草、柴胡,加川断、熟地、陈皮、茯苓;阴虚血热冲任不固者,多用清经汤去丹皮,茯苓、青蒿、黄柏易黄芩,加旱莲草、生牡蛎、仙鹤草,贯仲炭、玄参治疗.(《刘奉五妇科经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年12月,第一版)2.用腹带法预防气血虚弱之恶露不绝。其方法为:在下腹壁放棉花4~5层+用软布围而缚之·其好处有三:一为外面稍加压力,能帮助子宫早日复原:二能使腹部温暖,防止固摄乏力而引起的恶露不绝;三可防止腹璧肌肉由于分娩而引起的松弛,并能减少内脏下垂。(朱小南妇科经验选》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年12月,第一版)。
【调护、禁忌】
1.开展新法接生,注意无菌操作.
2.产后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不全时应及时清宫。
3.加强产后护理,注意产褥期卫生,避免感受风寒,忌食过分辛燥之品。
【西医诊断参考】
产耨感染:
(1)会阴、阴道、子宫颈伤口感染
伤口边缘红肿发硬,有脓性分泌物流出·会阴部疼痛及压痛明显,常伴有低热。
(2)子官内膜炎、子宫肌类
轻型:产后3~4天出现下腹疼痛,体温不超过38C,恶露量较多,带有臭昧,子宫底轻度压痛·质软,且复旧减慢,重型:局部炎症反应不明显,子宫常无明显压痛,收缩功能差.分祕物很少,如不及时治疗,可引起盆腔结缔组织炎,盆腔腹膜炎,甚至败血症。
(3)盆腔结缔组织炎
盆腔一侧可触及质地较软之炎性包块,形成脓肿时有寒战.高热39C以上,一侧或双恻下腹疼痛,子宫大而压痛,活动受限。炎症进一步扩散至盆腔腹膜炎·病人可出现畏寒、高热、脉数,持续性下腹剧痛,腹胀,恶心呕吐,腹膜刺激症阳性,严重时可发生麻痹性肠梗阻,如不及时治疗可导致产妇死亡,胎盘、胎膜残留:
恶露呈间歇性,色暗红,有血块子宫收缩不良,宫体软。
子宫复旧不良:
阵发性阴道出血,色暗红或夹有血块,宫体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