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学敏针灸疏通经络、散寒止痛治疗坐骨神经痛案

养生之家导读:石学敏针灸疏通经络、散寒止痛治疗坐骨神经痛案的治疗效果怎么样呢?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病案介绍】杨某,男,38岁,工人,1981年11月3日初诊。主诉左侧腰腿痛4个月,近1周加重。患者于1981年6月因在外露宿而感受风寒,自觉左侧腰至膝部窜痛,在厂保健站就医,予吲哚美辛等药治疗,服用症状未见缓解,尚可坚持工作,但不能久坐。8月24日出现左侧大腿后及小腿外侧呈针刺样剧痛,即来医院要求针灸治疗,1个月后症状无明显好转。9月底去南开医院诊治,拍腰椎Ⅹ线片及化验血沉均正常,经服天麻丸、中药汤剂及按摩治疗,均无效。4个月来,左侧腰腿疼痛不减,每于大气变化或劳累后加重。11月初,患者再次来医院就医时,经针灸科门诊收住入院。诊时患者精神不振,面色少华,被动体位,行走时以健侧持重,腰痛不得辗转,左腰、臀、胭、踝点均有压痛,无肌肉萎缩,拉塞格征左阳性,西卡试验左阳性,直腿抬高左阳性,分髖试验阳性,舌苔白腻,脉弦紧。中医诊断为痹证(痛痹),西医诊断为坐骨神经痛。患者由于露宿在外,而感受风寒湿之邪,邪气侵袭,首犯太阳,致经络气血阻塞不通,发为本病。因风为阳邪,其性主动,善行而数变,故初期有腰腿窜痛。寒性凝滞而稽迟,经云“痛者寒气多也,有寒则痛也”,故不通则痛。湿为阴邪,其性重浊,著而不移,阻碍气机故绵绵不愈。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症见“腰似折,髀不可曲,胭如结,踹如裂……”

“腰、尻、胭、踹、脚皆痛”等症。治宜疏通经络,散寒止痛。选穴: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昆仑(针后加灸)、秩边。具体操作为:大肠俞在第4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取穴,略向内斜刺2.5寸,施提插泻法,令麻电感窜至足尖为度;秩边在第4骶椎旁开3寸处取穴,直刺3寸,施提插泻法,令麻电感窜至足底;环跳侧卧屈股,股骨大转子最高点与骶骨裂孔连线外1/3与内2/3交接处取穴,针刺2.5寸,施提插泻法,针感同大肠俞;委中仰卧抬腿取穴,进针1.5寸,施提插泻法,令麻电感窜至足,以下肢连续抽动3次为度;阳陵泉直刺2寸,施提插泻法,酸胀感向下放散至足跟;昆仑直刺透太溪方向,进针1.5寸,施捻转补法,令局部酸胀感向小趾放散为度,并可针后加灸。每日治疗2次,不行针。治疗1周后左侧腰、臀、腿疼痛明显减轻,2周后行走时左侧腰腿稍感疼痛,休息时疼痛消失,3周后腰腿痛完全消失,可直腿抬高85°,痊愈出院。[石学敏针灸全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35.png-sy

【分析点评】坐骨神经痛属中医学“坐臀风”“痹证”的范畴,是临床多发病之,也是针灸的最佳适应证。石氏认为坐骨神经痛系膀胱和胆经发病,太阳和少阳经脉受阻是该病的关键,治疗当以疏导经气为主。根据循经取穴法,宗“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之理,选用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等穴,可疏通太阳、少阳经脉,驱邪外出,通经活络,故临床疗效显著。针后加灸或用电针,能增加温通和疏通之力,以增强疗效。

持续性钝痛,并发作性加剧。发作多呈单侧性,以寒冷潮湿、用力不当为诱发因素,病程可达数年至数十年。坐骨神经痛的治疗要点是以消除病因、缓解疼痛不适诸症状为目的,中医治疗坐骨神经痛有较好的疗效,其原则当根据病情的不同灵活选用祛风散寒、清热利湿、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等治则,中药内服、外用以及按摩、理疗针灸等均是治疗坐骨神经痛的有效手段,其中中药外治的临床应用较为广泛,诸疗法配合应用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可靠方法。坐骨神经痛治疗的难点为如何解决其反复性及根治,由于本病的辨证分型尚无统一标准,这给进一步提高疗效造成诸多困难。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