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术内容
服用自拟的脂炎消煎剂(由黄芪、莪术、荷叶、何首乌、泽泻、丹参、五味子等组成),由本院煎药室代煎并真空包装成150ml袋,每天分早、晚服2次,1袋/次,30天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所有患者均适当运动、控制饮食、戒酒及积极治疗原发病。治疗期间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治疗前后分别检测B超、T、TC、L-C、LDL-C、
al、AT、GGT
临床疗效
临床疗效:治疗63例,治疗结束后临床治愈27例,显效12例,有效14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84.1%;治疗前后肝功能测定结果:治疗前ALT83.4±135,asT94.5±16.8,GGT78.2±22.6,治疗后ALT36.7±14.5,AST33.8±10.42,GGT37.2±13.72;治疗前后血脂测定结果:治疗前TC6.86±0.77,tg2.35±0.38,HDL-C1.11±0.35,ldl-C3.81
0.94,治疗后TC5.31±0.54,TG1.53±0.12,HDL-C1.78±0.22,DL-C2.73±0.79。
治验点评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NAFLD)是指除外酒精和其他明确的损肝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以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NASH)和肝硬化,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与其发病关系密切。随着肥胖和糖尿病的发病率增加, NAFLD现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肝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但迄今还未找到治疗脂肪肝的特效药物,临床上多采用防治原发病、饮食控制、使用降脂药物和护肝等综合治疗。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表明,中医药在脂肪性肝疾患的防治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医药对脂肪肝的治疗是以辨证为基础,可因人而异,不仅可用于对症治疗,也可用于控制病因,促进肝内脂肪消退,具有广阔开发和深入研究的前景。祖国医学文献中未见有“脂肪肝”病名记载,但根据其发病特点,可将本病归属于中医的“胁痛”、“积聚”、“痰浊”、“肥气”等范畴。大多数医家认为脂肪肝的发生与饮食所伤(饮食不节,或饥饱失常,或嗜酒过度,或嗜食肥甘厚味)和情志不遂(长期忧郁或恼怒)有关,其病多实证,痰瘀互结是其基本病机,亦有论及气滞、湿浊、湿热者。脂炎消煎剂是我们结合临床经验和现代药理研究而确立组方。全方以黄芪益气健脾,制何首乌、五味子补肝肾,益精血;莪术行气、活血、消积,丹参活血通络,祛肝经之瘀,两药相合,增强肝脏血运,消除积聚脂肪;泽泻利水、渗湿、泄浊,切中本病湿痰郁积的病机;荷叶芳香轻宣、升清降浊,具有化湿醒脾作用,可升发清阳、分利清浊,为佐使药。诸药配伍,切中脂肪肝气滞痰瘀的主要病机,扶正祛邪,标本兼治,共奏健脾补肾,祛湿化痰,行气活血之功效。我们前期实验研究结果也表明,脂炎消煎剂能降低实验大鼠血清中的脂质含量,减少肝组织的脂肪沉积,保护肝细胞。其作用机理可能在于改善了脂肪沉积的肝脏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了紊乱的脂质代谢,调节脂质过氧化过程,从而增强了肝细胞的抗损伤和修复能力,一定程度上恢复肝细胞的生理功能。本方紧扣脂肪肝之病因病机,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根据脂肪肝的发病机制,针对性地选药组方。我们观察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肝功能指标和血脂水平等均得到较明显的改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表明脂炎消煎剂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有确切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