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1号方合西比灵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养生之家导读:眩晕1号方合西比灵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效果怎么样呢?一起来看看下面的介绍吧。

方术内容

(1)每晚睡前口服西比灵胶囊(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mg。(2)在此的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眩晕1号方,其方药组成:黄芪30g,龙眼肉20g,白术15g,人参12g,木香12g,酸枣仁12g,当归15g,川芎15g,红花12g,阿胶12g(烊化),半夏6g,枳实15g,橘红10g,炙甘草6g。用法:日1剂,水煎取汁,分两次服用中药,60天为1个疗程。

临床疗效

治疗80例、痊愈29例,显效445例,无效7例。总有效

率为91.25%。

56.png-sy

治验点评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由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使基底动脉的分支内听动脉供血减少,血液循环障碍,前庭迷路、前庭神经核缺血引起的眩晕,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认为中老年人气血亏虚,阴阳失调,气血不畅、瘀阻脉络,同时容易蓄积痰浊等病理产物,故气虚、血瘀、痰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主要病机。又根据张景岳“无虚不作眩”,朱丹溪“无痰不作眩”,杨仁斋“无瘀不作眩”的理论,以补气养血、活血化瘀、理气化痰为治疗大法,方选归脾汤加减自拟为眩晕1号方治之。方中黄芪补脾益气;龙眼肉既补脾气又养心血;人参、白术与黄芪共同加强补脾益气之效;当归可滋养营血,与龙眼肉配伍增强养血之功;川芎、红花活血化瘀,以除气血亏虚所致血液瘀滞,阿胶补血生血;木香行气,气行则血行;酸枣仁宁心安神;半夏化痰和胃;枳实、橘红理气祛痰;炙甘草补气健脾,调和诸药。本方可气血双补,重用补气,意在生血;气旺则血自生,血足则眩可调;同时配以祛瘀化痰药物以全面调理。因本方从气血亏虚、瘀血阻滞以及痰浊内生等方面论治,在临床应用中可明显改善气血生成与运行,从而提高了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同时西比灵是选择性钙离子拮抗剂,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常规用药,其联合自拟眩晕1号方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西比灵治疗。现代药理分析认为:黄芪能使小鼠血液中的白细胞数及多核细胞数明显增加;白术有强壮和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作用,且二者均能增强其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生晒参或其提取物对骨髓的造血功能有保护和刺激作用,能使正常和贫血动物红细胞数、白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增加。对贫血病人也能使其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增加,当外周血细胞减少或骨髓受到抑制时,生晒参增加外周血细胞数的作用更加明显;酸枣仁及多糖能增强小鼠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并且对放射性损伤小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当归有促进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作用,可以显著增强动物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降低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作用;川芎能显著减轻兔脑组织缺血性损害和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红花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增加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抑制体外血栓形成等作用;阿胶有使其血容量、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加速恢复的作用;枳实对脑、肾及冠脉血流量有影响,在比较显著地增加冠脉血流量的同时,又有选择性地降低脑、肾及冠脉阻力,增加主要生命器官血流量的作用;甘草能促进咽喉及支气管的分泌,使痰容易咳出,而呈现祛痰镇咳作用。这些药物共同运用能明显提高其益气补血、活血化痰的功效,若和西比灵联合应用更能显著地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