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脱垂(脱肛)的中医辨证治疗

养生之家导读:直肠脱垂是肛肠疾病中较常见的一种病证。

【概述】

直肠脱垂是肛肠疾病中较常见的一种病证。本病又称脱肛,系指直肠和黏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多见于体质虚弱的小儿和老年人。主要临床表现:下腹重坠、轻则觉排便不净感,重则排便后或行走时间长或久蹲则肛门脱垂。

【诊断要点】

1.排便时肿物脱出肛门外,轻者可自行还纳,重时不能还纳,常有肛门下坠及大便不尽感,亦有大便失禁者。

2.患者蹲位做排便动作时,可见直肠黏膜呈“放射状”或“环状”脱出。

3.直肠指检括约肌松弛。

4.脱出肿物嵌顿时,可见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和出血等。

12.png-sy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本病辨证时要注意气血亏损、气虚下陷。

2.治疗原则:补气、升提、固摄为本病的主要治则。

【辨治方法】

(一)从脾辨治

1.脾胃气虚:症见:排便不净感,下腹部重坠,或便后脱肛,可自然回纳,伴见食少、纳呆、食后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缓弱。

治法:益气健脾。

方药:方选六君子汤加减。

处方:黄芪30克、党参15克、白术15克、茯苓5克、炙甘草8克、陈皮10克,升麻6克、柴胡10克、枳壳15克、扁豆30克。

2.脾气下陷:症见:脘腹重坠,便意频数或久泄、大便后脱肛、久行或久蹲后肛门脱垂,需用手托方可回纳,伴头晕目眩,语言低怯、气短乏力、自汗食少,食入则胀、舌淡、苔薄、脉濡缓无力。

治法:益气、升提、固摄收脱。

方药:補中益气汤加减。

处方:黄茋20克、炙甘草6克、党参15克、当归10克、陈皮10克、升麻6克、柴胡10克、白术15克、大枣3枚。水煎服。

加减:不能回纳者,宜重用升麻、柴胡、党参、黄茋加金樱子15克、五子10克、诃子肉15克;出血较多者加地榆炭30克、槐花炭30克、侧柏炭15克。

(二)从肺辨治

1.肺气虚:症见:排便乏力、肛门脱出、神疲少气、咳喘无力、咳甚亦脱肛、经休息或用手托可回纳,舌质淡、脉虚弱。

治法:補益肺气。

方药:方选四君子汤合补肺汤加减。

处方:党参30克、黄茋18克、白术15克、炙甘草6克、五味子15克、紫菀10克、云苓15克、砂仁6克、拌熟地15克、诃子肉15克。

2.肺阴虚:症见:大便干硬难解,肛门脱垂,可自然回纳或经休息后可回纳,或有肛裂,便后伴有少量鲜血滴出或拭纸时附有鲜血,干咳短气、痰少而稠,口咽干燥,形体消瘦,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润肺。

方药:方选百合固金汤加减。

处方:生地、熟地各15克、玄参15克、沙参15克、麦冬15克、川贝母10克、当归15克、生白芍45克、生甘草10克、桔梗10克、百合30克、黑芝麻30克。

(三)从肾辨治

症见:下腹重坠,大便后肛门脱垂,用手托可回纳,神疲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或有尿后余沥,舌淡红、脉沉弱。

治法:补肾益气升提。

方药:方选大补元煎加味。

处方:党参15克、炙甘草10克、白芍30克、山药30克、熟地黄15克、枸杞子15克、当归15克、山茱萸10克、杜仲10克、金樱子30克。

(四)从大肠辨治

1.大肠湿热:症见:腹痛,下利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便后脱肛,可自然回纳,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利湿热。

方药:方用葛根、芩连汤或白头翁汤加减。

处方:白头翁20克、秦皮15克、黄连10克黄芩12克、白芍30克、甘草10克、葛根30克、枳壳15克、木香10克、银花15克、山药30克。

2.大肠液亏:症见:大便秘结干燥、难于排出、数日一行、解时艰涩难下,便后脱肛,但无腹胀痛。常伴有头晕目眩、自汗、舌淡少津、苔薄、脉虚而细涩。

治法:补气养血,滋阴润肠通便。

方药:方用圣愈汤合麻仁丸加减。

处方:生地20克、白芍30克、当归15克黄茋15克、党参15克、火麻仁30克、杏仁10克、郁李仁15克、肉苁蓉1克、枳实15克、莱菔子30克、黑芝麻30克、白蜜50克(分冲服)。

结语:

脱肛是一种常见病,临床上有人认为本病是由中气下陷引起,治疗多从补中益气着眼。本人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脱肛乃是全身气血两虚的局部表现。从中医整体观念出发,根据不同年龄、不同的生理病理特点,以及某些职业特点进行分型辨证治疗,才能提高疗效。如从事教师职业的患者可能与长期长时间站立致中气下陷而脱肛有关。治疗上以益气升提为主,方选补中益气汤为主。又有些产妇脱肛患者,由于分娩失血,营血骤虚,津液亏耗,不能濡润肠道以致肠燥便难,或阴虚火盛,内灼津液,津少液亏肠道失于滋润,传导不利,则大便燥结而致肛门脱垂,这类患者在治疗上,当补气养血,滋阴通便。还有孕妇脱肛乃因素体虚弱,如妊娠后胎儿逐渐长大,气虚无力举胎,胎重下坠,压迫大肠而致脱肛治疗时又与产后脱肛不同,应以补气升提治之,同时在选方用药上又应注意忌用犯胎药。

临证中亦常见部分老年人由于久咳、肺气虚或千咳日久之肺阴虚以及脾肾气虚等原因皆可致脱肛。而小儿脱肛可见先天禀赋薄弱者,或脾肾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者、治疗应针对不同的病因病机和不同的生理病理特点进行辨证论治。而由于大肠湿热,症见腹痛泄泻或下利脓血,大便次数增多致脱肛者,应先治其标,清利湿热;后治基本,调补脾肾。因此,本人认为本病与脾、肺、肾及大肠功能失常,使气血的生成和输布受阻,肠道及肛门失于充养有关,治疗不能固守补中益气之法,要从脾、肺、肾及大肠分型辨治、灵活变通治法,对症选方用药治疗,才能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附:中药熏洗治疗脱肛验方。

方药:黄茋、五棓子、丹参各30克、诃子3克(打破)、黄连10克加水煎至1000毫升,每日晚上熏洗(坐浴)一次。(先熏洗后坐浴半小时以上)10次为1疗程,以愈为度。

按语:脱肛症多因气虚下陷造成,局部气血郁滞、既而郁而化热。因此导致临床表现的“虚”郁“热”三个突出症状。本方用黄芪提气五子诃子收敛固涩、丹参活血、黄连清热,此五药合用使下陷之气得以升提,使耗散之气得以固守,使郁滞之气血得以舒散,郁热得解,脱肛得愈,故收显效。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