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溃疡是一种以周期性反复发作为特点的口腔粘膜局限性溃疡损害,可以自愈,可发生于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以唇、颊、舌部多见,严重者可以波及咽部粘膜.不少患者随着病程的延长,溃疡面积增大,数目增多,疼痛加重,愈合期延长,间隔期缩短等,影响进食和说话.常见的病因有消化系统疾病及功能紊乱,如腹胀、腹泻或便秘等,或与内分泌变化有关,在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睡眠状况不佳的情况下也可发病,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有关,本病还可与遗传因素、缺乏微量元素锌、铁、叶酸维生素B12等有关,如各种原因导致机体免疫功能降低,可增加复发性口腔溃疡发病的可能性.

临床表现:口腔溃疡多发作于口腔被覆黏膜上,有四大特点:"红、黄、凹、痛".
生口腔溃疡时溃疡的周围会红肿,但溃疡本身一般是黄色的,形状是凹进的,上面可又一层白色的伪膜样物质,通常疼痛较重.
【偏方一】苦瓜茶
【来源】民间.
【组成】鲜苦瓜160克(干品80克)
【功用】清热凉血,托腐生肌.
【主治】口腔溃疡.
【用法】开水冲泡代茶饮,1日1剂,一般连用3~5日可显效.
【按】苦瓜是一种较好的食品,可以清热泻火凉血.
【偏方二】蜂蜜计
【来源】民间.
【组成】蜂蜜适量
【功用】缓急止痛,消炎杀菌.
【主治】口腔溃疡.
【用法】每日晚饭后用温开水漱净口腔,取一勺蜂蜜敷在溃疡表面,含1~2分钟,然后咽下,重复2~3次,连续治疗2~3天可痊愈
【按】蜂蜜能消炎、止痛、促进细胞再生.
【偏方三】核桃壳煎剂
【来源】民间.
【组成】核桃壳
【功用】清热解毒,托腐生肌.
【主治】口腔溃疡.
【用法】每天取核桃壳10只左右,水煎汤口服,一日3次,连续3天.
【按】核桃壳中含核桃醌、氢化胡桃醌、p~葡萄糖甙、鞣质、没食子酸等,因此可以作药用.
【偏方四】細辛末
【来源】段锦芝.中医药学报,1991;(3):39
【组成】细辛
【功用】祛风止痛.
【主治】小儿口疮.
【方解】散火抗炎.
【用法】研末,贮瓶备用.外用,取细辛末2.5克,加适量面粉,水调,做成饼状,直径3~4匣米,厚约0.5厘米,贴于脐部,外用纱布固定,塑料薄膜覆盖.早晚各1次,3天为1疗程.
【按】细辛洽口疮,常局部涂洒用.《卫生家宝》有研末敷脐的记载,本方改为药饼贴脐,对不愿服药、不愿口中涂药的小儿,敷脐易为接受.
【偏方五】矾糖膏
【来源】姚传平.广西中医药,1985:8(5):49.
【组成】白矾6克,白糖4克
【功用】燥湿生肌.
【主治】顽固性口腔溃疡.
【用法】将上物放人瓷器皿内,置文火上加热,待其熔化成膏后稍冷即可使用.气候寒冷时易凝固,须加温熔化再用.用棉签蘸此膏涂于患处,日1次.使用后,溃疡处疼痛增剧,口流涏水,一般3到5分钟后即可消失.
【按】一般用药5分钟即可达到止痛效果.小溃疡1~2天可痊愈;多发性溃疡用药3天痊愈.
【偏方六】南黄散
【来源】四川中医.
【组成】黄连(黄连叶可代)20克,大黄40克,南星30克,吴茱萸20克.
【功用】泄火解毒.
【主治】口腔溃疡.
【方解】黄连、大黄、南星清热祛湿,泻火解毒;吴茱萸防止冰遏.
【用法】将四药晒干研细末,用醋调,敷涌泉穴,用布包好.1日1换,一般2次即可
【偏方七】疏肝清热汤
【来源】吕敬江中医师经验方.
【组成】丹皮15克,白芍15克,生地15克,香附15克,麦冬15克,栀子10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柴胡10克,茯苓10~15克,甘草6克.
【功用】疏肝清热,佐以养阴.
【主治】复发性口腔溃疡.
【方解】柴胡、香附疏肝;丹皮、白芍、生地、当归柔肝,养血活血;茯苓、白术健脾;栀子清肝火;麦冬养阴;甘草调和诸药.
【用法】水煎服,日1剂,日服2次.
【偏方八】口腔炎散
【来源】王凤岐等.中华名医特技集成,1993:452
【组成】儿茶6克,枯矾6克,硼砂6克、冰片3克,青黛6克,黄柏6克,珍珠3克,野蚕茧烧成炭2个
【功用】解毒去腐,止痛愈疡.
【主治】口腔溃疡.
【方解】用冰片、硼砂清凉泻火,配儿茶、枯矾、青黛解毒防腐、收湿敛疮、止痛,促使溃疡面愈合;野蚕茧、珍珠去腐生肌;黄柏清肾火,去虚热,解毒燥湿.诸药合用解毒去腐,止痛愈疡,专治虚火口疮.
【用法】上药共研为极细末,外敷患处.每日2次.
【按】此为姚扬经验方.一般3~5天即愈.
【偏方九】釜底抽薪散
【来源】王忠智.新中医1991,(6),22
【组成】吴茱萸4份,胆星1份,大黄2份
【功用】引热下行,泄热敛疮.
【主治】小儿冂疮.
【用法】共研细末备用.后涂敷两足心(涌泉穴),外加敷料包扎,12小时后去之,每晚1次
【按】吴茱萸治口疮,《本草纲日》即有记载,"咽喉口舌生疮者,以(吴)茱萸末醋调,贴两足心,移热便愈,其性虽热,而能引热下行,盖从治之义."配胆星清热化痰,大黄通下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