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急性化脓性鼻窦炎为一常见病,多继发于急性鼻炎,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因素:
①机体防御机能下降,如受凉受湿,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烟酒过度以及生活环境不卫生等所致。②鼻腔炎症,引起鼻窦开口黏膜肿胀或鼻腔内疾病,堵塞窦口影响窦腔引流通气而致病。③污物进入鼻急性传染病,外伤邻近组织炎症等引起。本病以鼻塞,多脓涕和头痛,嗅觉减退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病发病无季节性,儿童至老人皆可发病,以青少年为多见。
中医认为本病发生的原因,①风邪侵袭肺经有热。②邪热内犯,胆经热盛。③脾经湿热上犯,均可致邪热循经上蒸于鼻窍而为病,属于中医学“鼻渊”范畴。
【诊断要点】
1.本病症状:表现为鼻流多量浊涕,头痛较剧,以前额或脑后及双侧太阳穴疼痛为主,持续性鼻塞,暂时性嗅觉减退或丧失。
2.检査:可见鼻甲红肿,鼻道可见有脓涕,量多而黏稠,或涕中带血丝或有臭味。
3.X光拍片检查:鼻窦黏膜显示增厚,如有分泌物积存,则可见窦腔密度增多并可出现液平面,后者以上颌窦炎较多见。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本病以急性者多为实证,起病急,病程短,以肺、胆、脾,三经热盛为主,临床分肺经风热,胆经郁热脾胃湿热三型。
(二)治疗原则,分别以疏风清热,清泄胆热,清脾泻热为主要原则。
(三)分型治疗
1.肺经风热型
症状:症见涕黄或黏白量多,从鼻道上方流下间歇或持续性鼻塞,嗅觉减退,鼻黏膜鼻甲红肿,全身兼见发热,恶寒,头痛咳嗽痰多口干,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
治法:芳香通窍,祛风散热。
方药:苍耳子散加味。
处方:白芷30克,薄荷15克,辛夷花15克,苍耳子15克,黄芩10克,菊花15克,葛根20克,连翘10克。水煎服。
加减:头痛剧烈者,可根据不同部位选择凊利头目止痛药物,如巅顶痛用藁本;前额痛,眉棱骨痛用白芷,蔓荆子;后枕痛及颈项痛用葛根,双侧太阳穴痛用柴胡,鼻涕黄浊量多者加冬瓜仁,瓜蒌仁,马勃,鱼腥草,皂角刺等以加强凊热利湿排脓之力。
按语:此型为病之初起,邪尚在表,故用苍耳子散加味治疗,使邪从表解。
2.胆腑郁热型
症状:涕黄浊黏稠如脓样,从鼻腔后上方流下,有臭味嗅觉差,鼻黏膜肿胀,尤以红赤为甚。头痛及患处疼痛剧烈,全身可见发热,口苦咽千,头痛目眩,耳鸣耳聋,寐少梦多,烦躁,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泄胆热,利湿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味。
处方:龙胆草10克,黄芩、山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各10克,当归10克,生地20克,柴胡10克,甘草6克,蒲公英30克,野菊花15克。
本病亦可用奇授霍香丸加木通,茵陈煎水送服,藿香与猪胆汁而成本方,具有清胆利湿,芳香化浊之功,加木通茵陈清利肝胆湿热。
加减用药:参考“肺经风热”鼻渊。
3.脾经湿热型
症状:涕黄浊侕量多,从鼻腔后上方,涓涓流岀,鼻塞重而持续,嗅觉消失,鼻腔内红肿,并有胀痛,仝身并见,头晕头重较剧,体倦,脘胁胀闷,食欲不振,小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或滑数。
治法:清脾泻热,利湿祛浊。
方药:黄芩滑石汤加减。
处方:黄芩10克,滑石30克,木通10克,茯苓15克,猪苓15克,大腹毛10克,白蔻仁10克。水煎服。
加减:如湿邪较重热象轻者,可用原方去滑石,木通加泽泻厚朴,苍术,白术,萆蘚,以健脾利湿祛浊;湿热均重原方加茵陈,连翘射干,石苢蒲,藿香,黄连等以清热解毒,化湿祛浊通窍按语:本方为清热利湿之剂,适用于湿邪在中焦,湿热并见者,故可治疗脾经湿热而致之鼻渊。
其他疗法:
1.外治
(1)选用滴鼻灵,葱白滴鼻液,牡丹皮,液滴鼻,或用水健散吹入鼻腔,每天34次,以疏散凊热通窍,改善鼻腔通气,使鼻窦分泌物易于排出。
(2)上颌窦炎者,可于穿刺冲洗后,注人鱼腥液,鱼腥草有清热解毒排脓的作用。
2.单方、验方
(1)鱼腥草30克,人地金牛根6克,豆豉姜15克,野菊花24克,枯梗30克,金丝草15克,水煎服。有疏风清热,解毒祛湿的作用。
(2)浙江中医杂志载验方
基本方:银花,蒲公英各20克,皂角刺12克,鱼腥草,苍耳子各15克,瓜蒌,川芎,辛夷花各10克,藿香,白芷冬10克,甘草6克。
加减:便秘加大黄;尿黄者加丹参,车前子;舌边红苔薄黄加柴胡,胆草;舌尖红者加黄芩,竹叶,纳差乏力,舌苔黄腻者加丹参、白术、茯苓神曲;脉浮数者加荆芥,防风,前额痛者加蔓荆子,重用川芎,白芷,两侧头痛者加柴胡,丹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