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慢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鼻腔黏膜和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通常包括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慢性鼻炎的致病因素有全身的,局部的环境的三个方面,其中某一方面或为主要的,但有时其他因素亦属同等重要。一般在全身因素的影响下,局部或环境因素容易起致病作用,本病以鼻涕多和鼻塞为其主要临床表现,发病以男性多于女性,以11~20岁为最多,老年人较少见有人统计小儿患者多于成人。
本病发生的原因较多,主要为急性鼻炎治疗不彻底或饥饱劳倦致肺脾气虚肺失清肃,脾失健运邪毒湿浊困阻鼻窍,或邪毒入留不去,阻于脉络,气血淤滞,鼻塞加重。属中医学“鼻窒”范畴。
【诊断要点】
(一)症状为鼻塞日久,特点为
1.间歇性:白天天热劳动或运动时鼻塞减轻,而夜间静坐或塞冷时鼻塞加重。
2.交替性:侧时居下侧之鼻窍阻塞,上侧鼻腔通气良好,当卧另侧后,鼻塞又出现于另侧鼻腔。
3.持续性:病情较重者,可呈持续性鼻塞,有黏涕不易出,可有嗅觉下降。
(二)检査可见鼻黏膜肿胀,以下甲较甚,若鼻炎日久可致鼻甲硬实不消,凹凸不平,呈桑椹样。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慢性鼻炎为内虚之证:治疗上应以补气扶正为主,其局部变化有郁热,血淤湿浊之别,而且常有夹杂现象。因此,在扶正的同时必须祛邪。临床上必须辨别偏虚,偏实与兼夹证候灵活施治。
(二)治疗原则:健脾补气散邪通窍为其总的治疗原则。
(三)分型治疗
症状:交替性鼻塞或时轻时重,流凊稀涕,遇寒加重,头胀不适检査鼻黏膜及鼻甲肿胀,色淡或潮红。全身症状,肺气虚者症见咳嗽痰稀气短,面色咣白,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或浮无力。脾气虚者,症见食欲欠佳,大便或溏,体倦乏力,舌质淡苔白或稍厚,脉缓弱。亦有全身症状不明显者。
治法:肺气虚者补肺益气,祛风散寒。
方药:温肺止流丹加味。
处方:党参10克,甘草6克,诃子肉15克,细辛3克,荆芥10克,桔梗6克鱼脑石15克,五味子10克,白术15克,黄芪15克。水煎服。
治法:脾气虚者:健脾渗湿,祛风通窍。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味。
处方:党参15克,茯苓10克,白术15克,炒扁豆15克,莲子10克,苡仁30克,石菖蒲10克,苍耳子10克,陈皮10克,藿香10克,水煎服。
按语:此型以虚象为主,故治疗上以补为主,健脾贵在补气,使肺气宣畅,清窍通利。
2.邪毒久留,气滞血
症状:持续性鼻塞,涕多或黄稠或黏白,嗅觉迟钝,检査见鼻甲肿色暗呈桑椹样。
全身可见语言不畅,咳嗽痰多,耳鸣不聪,舌质红或有淤点,脉弦细。
治法:调和气血,行滞化淤。
方药:当归芍药散加减。
处方:党参10克,当归10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赤芍10克,川芎15克,郁金10克,姜黄10克,辛夷花,苍耳子各15克,泽泻15克,水煎服。
加减:头痛头昏者加白芷,藁本,蔓荆子各10克,以清利头目止痛。咳嗽多者加桂枝6元,瓜蒌仁10克,冬瓜仁10克,杏仁10克,以宣肺止咳,清肺化痰。
按语:本型为气滞血淤所致鼻塞,故以活血化淤为主进行治疗,使血行淤去,鼻窍通。
其他疗法:
1.外治法
(1)碧云散或鱼脑石散吹鼻,每天3~4次。以芳香行气通窍散邪解毒。
(2)鹅不食草,樟脑,研末和匀,用时以薄绢包裹药末少许塞鼻,每天换药一次。
(3)下鼻甲封闭,当归注射液或毛冬青注射液双下甲注射,取2毫升注入下鼻甲,每3~4天1次,3次为一疗程。
2.单方、验方
(1)用棉根皮20克,丝瓜络,辛夷花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有补气通络通窍之功。或用白芷,千斤拔淡豆豉姜黄等分煎服,有温补祛寒通窍之功。
(2)湖北中医学院:制的“鼻炎糖浆”。
配方及用法:黄芩,苍耳子,鹅不食草,白芷,辛夷各10克,薄荷6克,麻黄6克,糖适量制成糖浆100毫升为一日量。
分三次饭后服用。七天为一疗程,可连服2~3疗程以愈为度。
本方用于慢性鼻炎有95%疗效,慢性鼻窦炎有82.6%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