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急性淋巴结炎多继发于其他化脓性感染病灶,由化脓菌沿淋巴管侵入淋巴结而引起,常见于颈腋窝和腹股部。临床表现早期为淋巴结肿大,有疼痛和压痛感,并可推移活动;后期多个淋巴结粘连成硬块,不易推动,表面皮肤有发红和水肿,压痛明显异常,有胃寒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如不及时控制其发展可形成脓肿,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白细胞计数增高。

【病因病机】
本病属中医红丝疔,颈痈范畴,俗称痰毒,多由外感风温,风热之邪,挟痰蕴结于少阳阳明之络所致,或因肝胃火毒上攻,挟痰凝结而成,亦有因乳蛾口疽,龋齿或头面疮疖毒邪流窜而诱发,本病以实证为多治疗以疏风清热化痰为主。
【辨证论治】
1.感染邪毒(初期)
症状症见:颈两侧或颌下耳后可发现结块,如鸡卵之肿物,灼热而痛,逐渐漫肿坚实焮热疼痛,伴有寒热,头痛项强全身不适,舌质红苔白厚,脉滑数等症。
治法:疏风清热,化痰消肿。
方药:方取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加减。
处方:银花15克,连翘12克,荆芥10克,薄荷8克,牛蒡子12克,大贝母10克,桔梗、杏仁各10克,赤芍15克,僵蚕10克,莱菔子12克。
加减:如热甚加黄芩10克,栀子10克,生石膏15克,便秘加瓜蒌仁15克,枳实10克。
2.中期(成脓期)
症状:若4~5天后发热不退,皮色渐红,肿势高实,疼痛加剧如鸡啄,伴有口干,便秘溲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此欲酿脓之症状。
治法:清热解毒,化痰化脓。
方药:方取五味消毒饮合透脓散加减。
处方:野菊花。金银花各15克,蒲公英30克,大贝母、杏仁、白蚤休各10克,皂角刺15克,当归10克,赤芍各10克,生甘草8克。
3.后期
症状:破溃后脓出黄白稠厚,肿消痛减一般不需内服。但体质虚弱者,脓水稀薄,疮口难敛,并有神疲肢倦,精神不振者。
治法:补益气血,托毒生肌。
方药:方取八珍汤补中益气汤加减。
处方:生黄芪、党参各15克,炒白术、白茯苓当归、赤芍、丹皮、熟地各12克,生甘草10克,银花15克,苡仁30克。
附:单方、验方。
1.消痰散结汤(治小儿慢性淋巴结炎)
处方:浙贝母、玄参、连翘各10克,夏枯草15克,鸡内金10克。
生牡蛎30克,柴胡6~9克,陈皮10克,生甘草6克。
如淋巴结肿大明显,质硬痛甚者加水蛭2~3克合并化脓性扁桃体炎者加蒲公英,败酱草各15~30克。水煎服,日1剂。连服半个月为一疗程。
2.解毒散结汤(治急性化脓性颌下淋巴结炎)
处方:蒲公英30克,银花、夏枯草各15克,当归连翘衣各10克,板蓝根、玄参各10克,没药6克,僵蚕10克,炮甲6克。
皂角刺6克,全蝎3克。如恶心者加生姜15克法半夏15克;气虚体弱者加黄芪15克,日1剂,水煎服2次药汁合匀分三次温服。七天为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