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呕吐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养生之家导读:妊娠呕吐是指妊娠期不同程度恶心呕吐的症候群。妊娠呕吐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是什么呢?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概述】

妊娠呕吐是指妊娠期不同程度恶心呕吐的症候群。妊娠后6~12周左右,往往会出现恶闻食气择食厌食或嗜酸咸杂物,同时有恶心干呕,尤以晨起为明显。体倦懈怠或头晕思睡等症;这种现象,古代医家称为“恶阻”。即恶心阻隔饮食之意,西医称为早孕反应,这是妊娠呕吐之轻症。根据呕吐之严重程度可分为三种。晨吐;为妊娠早期最常见的一种情况,在清晨可有恶心及流诞或轻度呕吐;中度呕吐;为恶心呕吐加重,且不局限于晨间,但经药物及饮食指导则症状多可缓解;恶性呕吐为持续恶心呕吐,导致酸中度及电解质平衡失调,或肝功能异常,而需住院治疗以纠正代谢紊乱。发病以妊娠早期初孕妇多见。

37.png-sy

【病因病机】

本病发生的原因主要与孕妇素体脾胃虚弱,肝阳上亢及痰湿阻滞有关,其病机为孕后血聚养胎,冲脉之气较盛,其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属中医学“妊娠恶阻”

范畴。

【诊断要语】

(一)临床表现:确诊妊娠后,出现恶心呕吐,体倦神疲嗜睡择食,善食酸咸等症。若恶心呕吐严重,反复发作,则出现身体消瘦皮肤干燥,目眶下陷,精神萎靡等症。

(二)辅助检查

1.血液:查血常规及红细胞压积,以助了解有无血液液缩,二氧化碳结合或血气分析,以了解血液p+1碱储备及酸碱平衡情况,亦需检测血清红素肝肾功能等。

2.尿液,每日计算尿量,测尿比重酮体,作尿三胆试验。

3.心电图检查;此项检查尤为不可忽视,可及时发现有无低血钾或血钾及了解心肌情况。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本病辨证当注意观察了解呕吐物的性状以辨寒热虚实,一般而言,呕吐酸水或苦水或黄稠痰诞者,多属热证实症;呕吐清水清诞又属虚证;而吐出物呈咖啡色黏液或带血样物则属气阴两亏之重证。

(二)治疗原则:以调气和中,降逆止呕为本病治疗原则。病宜注意饮食和情志的调节。

(三)分型治疗

1.脾胃虚弱型

症状:妊娠早期,恶心呕吐清水或清诞,甚或食入即吐,精神疲乏倦怠,嗜卧,纳差便溏,苔白质常,脉缓滑或滑而无力。

治法:健脾和胃,降逆止呕。

方药:党参、茯苓各20克,白术、法半夏各15克,炙甘草6克,陈皮10克,木香、砂仁各6克,生姜15克,大枣5枚,柿蒂15克,灶心土30克,(如无灶心土,可用赤石脂代)。

加减:呕甚伤阴者,去砂仁,木香加玉竹15克麦冬12克,石斛15克,芦根30克。

2.痰湿阻滞型

症状:妊娠初期恶心呕吐痰诞,不思饮食,心悸气促,胸腕满闷,口中淡腻,四肢重乏,或形体肥胖,苔白腻,脉滑或滑而无力。

治法:化痰除湿,降逆止呕。

方药: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味。

处方:法半夏15克,生姜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陈皮10克,水煎服。

加减:脾胃虚弱加党参15克,中虚有寒加桂心6克,丁香6克,白仁10克,心悸气短者加葶苈子6克,苏子10克,杏仁6克;兼痰湿者加竹茹15克,黄芩10克。

3.肝胃不和型

症状:妊娠早期,恶心呕吐酸水或苦水,头胀而晕,心烦口苦,胸满肋痛或乳房胀痛,嗳气叹息,苔薄黄,脉弦滑。

治法:抑肝和降逆止呕。

方药:苏叶黄连汤加味。

处方:苏叶10克,黄连3克,半夏15克,陈皮10克,竹茹15克,乌梅15克,水煎服。

加减:头胀而晕者加菊花10克,勾藤30克夏枯草15克,胸肋或乳房胀痛者加青橘叶10克,丝瓜络10克,川楝子30克,玫瑰花10克,热甚伤津,唇口红,口渴欲饮者加麦冬,天花粉各15克。

4.气阴两亏型

症状:因呕吐频频而饮食难进,耗气伤阴可致本型,吐出黏涎或咖啡色黏液中带血样物,精神萎靡,双目无神,形体消瘦眼眶下陷,发热口渴,尿少便秘,舌红少津,苔黄干或光剥脉细数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和胃降逆。

方药:生脉散合增液汤加味。

处方:党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6克,玄参15克,生地10克,乌贼骨30克。

附:单方、验方。

内服方:

(1)灶心土30克,法半夏15克,生姜15克,灶心土加水先煎汁待澄清,取上层清渣代水煎半夏,生姜。频频饮之,1日1剂。

(2)鲜芦根30~60克,竹茹10克,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

(3)法半夏10克,千姜1.5克,二味共研细末,每次服3克,日3次。

(4)肉豆蔻1枚,藏于红枣内(去核)加生姜,灰火煨热,用竹茹煎汤送服。

(5)甘蔗汁,西瓜露或其他果汁,频频饮服。

外治法:

(1)吴茱萸10克研细末,用醋汁调匀成糊状,敷于双涌泉穴(脚心处)隔日1次,连用3~5次。

(2)公丁香15克,法半夏20克,鲜生姜汁调为糊状,纱布包裹敷神厥穴。外盖塑料薄膜,再用纱布胶布固定1~2日换药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