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期见食不贪,食欲不振现代研究表明,小儿厌食多与微量元素缺乏有关,尤其是锌元素缺乏有密切关系本病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因多食零食所致。而农村多因断奶晚而引起。本病症长期不愈,可使患几体重减轻,精神疲惫,抗病力弱,为其他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可转为“疳症”。
【病因病机】
本病属中医学中“厌食”、“恶食”、“不思食”、“不嗜食”等病症范畴。本病发生的原因主要由于乳食不节喂养不当,疾病内生或长期偏食所致。脾胃功能失调脾失健运,胃不思纳,脾胃不和为其基本病机。
【诊断要点】
1.典型证状:食欲不振,见食不贪,甚则拒食,而又非其他病所致。
2.化验检查:尿中D-木糖排泄率及尿淀粉酶测定数值较正常儿显著降低;头发中微量元素以锌为低。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本病有虚实不同,临证当辨清一般新病初发,形体正常,舌质正常,苔厚或腻,脉滑多属实证;而病久形体消瘦,舌质淡苔薄或无苔,脉细弱多属虚证。
(二)治疗原则:总的治则为调和脾胃,转运中焦气机使脾运复健则胃纳可开,同时根据不同证型的临床表现分别佐以不同治法。
(三)分型治疗
1.乳食壅滞型
症状:纳呆厌食,呕吐乳食,口中有乳酸味,腹胀不适,大便酸腐,舌苔厚腻,脉弦滑,指纹紫滞。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保和丸加减。处方:半夏3~6克、茯苓6~9克、陈皮6~9克、连翘6~9克、莱菔子3~6克、内金3~6克、枳壳6~9克、焦三仙18~30克、川厚朴3~6克。
加减:舌苔厚腻者加藿香6~9克;腹胀甚者加木香3~6克、枳壳6~9克、厚朴6~9克;呕吐者加竹茹3~6克、姜汁3克;素体弱者加白米6~9克2.痰湿中阻型症状:纳呆厌食形体虚胖,面色黄经常呕吐痰涎心下痞满,大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濡滑,指纹泛红。
治法:燥湿化痰,健脾开胃。
方药:二陈汤加味。处方:半夏6~9克、陈皮~6克、云苓6~9克、甘草3~6克、砂仁3~6克、枳壳3~6克、炒麦芽9克、藿香6~9克、厚朴3~6克、苍术6~9克。
加减:脾虚明显者加党参6~9克、白术6~9克、胸脘满闷者加瓜蒌6~9克;痰湿化热、虚烦不寐者加竹茹6~9克。
3.胃阴不足型
症状:纳呆不欲食,口干多饮皮肤干燥,缺乏润泽,大便千结,舌质偏红而干苔多光剥,或舌光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育阴。
方药:养胃增液汤加减。处方:石斛3~6克、沙参3~6克、玉竹3~6克、白芍3~6克、甘草3~6克。焦三仙18~30克、花粉3~6克。
加减:大便干结明显者加郁李仁6~9克、火麻仁~9克,手足心热,口干红者,加胡黄连3~6克,丹皮6~9克、枣仁6~9克,饮食不化者加谷麦芽9~12克。
4.脾胃虚弱型
症状:纳呆厌食或拒食,稍进饮食则大便稀溏,或挟有不消化残渣或奶瓣,神疲倦怠,面色萎黄或晄白,形体偏瘦,舌质泛胖嫩,苔白或薄腻,脉细弱无力,指纹淡红。
治法:健脾开胃。
方药:香砂六君汤加减:处方:党参3~6克、云苓3~6克、白术6~9克、甘草3~6克、半夏3~6克、陈皮3~6克、砂仁3~6克、木香6克。
加减:大便稀溏、口泛清涎者加炮姜3~6克肉豆蔻3~6克;脾胃虚寒较甚,手足冷、大便不化用理中汤,温中散寒。
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1)鸡内金粉,每次服1.5克、每天3克。
(2)皂荚:先用武火后用文火,炒至内无生芯为度。研细备用。每次服一克,每天服2次。
2.针刺疗法
(1)针刺四缝穴进针,0.5公分,出针后挤出黄色胶黏液体,然后用棉球擦去。
(2)中药香袋佩戴法:白天佩戴在胸前,夜晚放在枕边10天换药一次。
(3)中药敷脐法:用杏仁、栀子、红枣、黍米。适量研成膏药贴于患儿脐部,24小时去掉。
3.中药贴敷法:藿香、苍术、砂仁、水片、薄荷陈皮、共研末装入布装。
4.饮食疗法
(1)山楂、鸡内金各40克、炒二芽各30克,研末和面粉500克,加香油30克、芝麻15克、白糖30克、制成饼,放在锅内烩焦让患儿服食。
(2)生山楂30~60克、洗净去核加水400毫升,文火煎至150毫升备用。于一天内分次饮用。年龄稍大儿童可连山楂肉吃。
附:厌食验方数则
(1)脾运失健型:药用儿宝冲剂(苍术、焦楂、山楂、陈皮、鸡内金)。
(2)脾气不足型:药用健儿糖浆(党参、茯苓、神曲、陈皮)。
(3)啟脾汤党参、山药各10克,菖蒲、郁金各克、杏仁、木香、枳壳槟榔、内金各3克、莪术、二丑、大黄炭各2克、花椒1克、肉桂1克。有效率97.6(4)消化散:用神曲、炒麦芽、山楂、炒莱菔子,炒内金研末加淀粉适量,白开水调成糊状,临睡前敷于脐上,绷带固定。次晨取下。每日1剂,五次为一疗程。治疗小儿厌食症,有效率为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