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病机】
咳嗽变异性哮喘病因病杋复杂。本病有诸多诱因,冷气、油烟、异味、讲话、运动及物理、化学等因素均可引发,当属外感失治,邪郁于肺(包括风、气、燥、淤四种情况),肺气失宣气道挛急所致。《医学三字经·咳嗽》云:“《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然肺为气之主,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乎肺也”。本病以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气道挛急为主要病机,但亦有兼燥邪、寒、热、血淤者。兼燥邪者,咳嗽以干咳少癆或无痰为主。兼寒邪者,受冷风刺激诱发,且有较少量白痰。兼热邪者,患者常有黄痰,黏稠不易咯出;若久咳不愈,常兼血淤之象。咳嗽变异性哮喘又称咳嗽型哮喘,隐匿型哮喘是哮喘的一种特殊类型,咳嗽是其唯一或主要临床表现,无明显哮息、气促等症状或体征,但有气道高反应性。
本病具有慢性迁延顽固难治及反复发作等特点,治疗不当易发展为典型哮喘。本病在中医学无相应病名,据其证候特点应属咳嗽、久咳、顽咳、风咳、喘证、肺痹等范畴。
多年来,本人对咳嗽变异型的病名,病因、病机、证候、病热展开了较深人研究,经多年临床观察,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咳嗽特点为阵咳,突然发作、呛咳、挛急;并表现为咽痒,气道痒或痒即咳而难以抑制,受风、冷气及异味刺激诱发等。表现出中医学风邪之实发特性,如“风善行数变”、“风盛则挛急”及“风邪为患,可致瘙痒”
等特点。然本病虽属哮喘,但以咳为主,特点似风为本,有“风咳”之状,故暂名为“风咳”。主张治疗本病以疏风宣肺,缓急解痉,止咳利咽为主要治法。本法治方可有明显止咳,平喘,化痰,利咽及免疫调节作用。临床用于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疗效确切。
【辨证治疗】
基本治法以疏风宣肺,缓急解痉,止咳利咽,拟定苏黄止嗽汤为基本方,药物组成:炙麻黄⑩0克,苦杏仁、蝉蜕、僵蚕、五味子、射干、牛蒡子、甘草、桔梗各10克,冬花、紫菀、枇杷叶各15克,紫苏叶10克。本方诸药合用,升降兼施,温润并用,肃降肺气,以复肺之正常宣降,其咳自平。
加减:偏风热者,选加黄芩、鱼腥草、川贝母、桑叶、瓜蒌皮;偏风寒者,选加桂枝、细卒、紫苏子、白芷;阴虚肺燥者,选加沙参、麦冬、火麻仁、梨皮、玄参;咽痒较剧者,选加青果、诃子、地龙、全蝎、白芍、苏子、罂粟壳;久咳病程较长者,可选加活血化淤之品,如丹参、桃仁、赤芍、川芎;病情缓解应继续调补肺肾,以扶正固本,常选加太子参、黄精、百合、枣皮、枸杞子、肉苁蓉,淫羊藿、冬虫夏草等。
1.偏风热型
平素阳热亢盛者易罹感风热之邪,或虽受风寒亦易蕴而化热,侵袭肺脏,肺失宣降而咳嗽。症见咳嗽不爽,痰稠而黄,不易咯岀,口干渴,咽痒咽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则疏风宣肺,清肺化痰。证属风热化肺,肺失肃降。
方药:炙麻黄、蝉蜕各9克,杏仁、黄芩、前胡、苏子、苏叶、牛蒡子、地龙、
橘红、海螵蛸各⑩0克,枇杷叶、紫菀、冬花、鱼腥草冬15克。
2.偏风寒型
平素气虚阳虚者易受凉感寒,汗后当风而致外感风寒咳嗽。症见咳嗽,痰稀色白咽痒甚,常伴有鼻寒、喷嚏流凊涕,骨节酸痛,恶风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紧。证属肺气素虛,风寒束肺,肺气失宣。
治则疏风散寒,宣肺化痰,止咳利咽。
方药:炙麻黄、杏仁、甘草、桔梗、地龙、僵蚕、荆芥、防风、苏叶、牛蒡子、白前、苍耳子、辛夷花各10克,冬花、紫菀、枇杷叶各15克。
3.偏风燥型
风为阳邪,可胜湿伤津化燥,素体阴虚者,或气候干燥,易外感风燥之邪,肺失凊润而咳嗽。症见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稠难咯,或痰带血丝,鼻燥咽干、舌苔薄白,少津,脉浮或浮数。证属素体阴虚,居住环境气候干燥寒冷,使肺失凊润,遇风燥犯肺,则肺失宣肃。
治则疏风宣肺,养阴润燥,利咽止咳。
方药:炙麻黄、杏仁各10克,石斛、麦冬、太子参、白茅根、冬花、紫菀、枇杷叶各15克,五味子、百部、木香、厚朴各10克,火麻仁30克。
4.肺肾虚型
肺为五脏之华盖,肾为先天之根本,肾主纳气,肺主呼气,肺金之虚,多由肾水之虚,而肾与肺又为母子之脏,呼吸相应,金水相生。肾虚咳嗽,多由肾阴不足,肾不纳气,水湿上泛所致。证见咳嗽频频难止,咳时遗溺,甚或气急,动则尤甚,懒言,啧嚏,痰多,清稀,腰膝酸软,夜尿频多,恶寒易感冒,舌淡,脉沉细。
治则疏风宣肺,调补肺肾。
方药:炙麻黄10克,细辛30克,杏仁、紫菀、鱼腥草、酸枣仁、防风各15克,法半夏、熟附块、川芎、百部、苏子、枇杷叶、地龙、五味子、橘红各10克,生姜15克。
按以上各型均以自拟验方,“苏黄止嗽汤”加减运用都有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