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感冒综合征系现代医学病名,类似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综合征,但病因除病毒引起外,还可由肺炎支原体、细菌、寒冷和变态反应等因素引起,故称感冒综合征。本病起病可急可缓,表现鼻寒、流涕、喷嚏,咽痛、咽干、有时合并声音嘶哑,咳吐白泡沫痰,一部分病人发热,多数为低热,甚至自觉发热,但体温不高,全身不适,头痛四肢关节酸痛,类似感冒,可即发即止,日发数次或数日发作一次,非尽属内热发热。
少数病人表现腹痛,腹胀甚至腹泻,类似一般性肠炎,有人称为“胃肠型感冒”。
根据临床表现,分为虚实两大类,实证以络脉郁热湿郁三焦,肺胃积热为主,虚证以肺脾气虚及元气虚为主。
【辨证论治】
(一)实证
1.络脉郁热
络脉是经脉支横别出的分支部分的统称,络脉有渗灌血气,互渗津血等独特的生理功能,是经脉中气血营养脏腑组织的桥梁和枢纽,如果外感之邪解而未尽长期留恋肌表,郁于络脉,或脏腑功能失调,气化失常,气郁化热,蕴于络脉,邪热随经上下,致络脉阻滞,出现身困不舒、乏力、头懵头胀,易生热上火,咽喉疼痛,易感冒,舌淡红,苔薄白,脉细,部分伴见低热,体温多在37.5℃以下,状似虚而实非虚,补益之剂则加重。治以通络散热。方用清气汤(经验方):
处方:丝瓜络、白菜根、忍冬藤各30克,桑叶15克,薄荷、连翘、竹叶各10克通草、生甘草各6克。
2.湿阻三焦
素体湿热偏盛,或嗜食肥甘厚味,或过食辛辣酿成湿热,湿热壅遏三焦,蒙闭,凊窍,阻滞气机,肺气不宣,脾失健运,肠失传导,出现头昏不清、喷嚏、鼻寒、胸闷脘痞,全身重者,不思饮食,渴不欲饮,口黏,咽痛不舒,时有低热或自觉低热,大便黏滞不爽,舌苔白膩,脉濡。治以宣畅气机,清热化湿。方用三仁汤加减:
处方:苦杏仁、厚朴、白豆蔻各10克,法半夏15克,生苡仁、忍白藤、荷叶、滑石各30克,通草、甘草各6克。
3.脾胃积热
患者素体,湿热内盛,或偏食辛辣之品,致脾胃实热内郁,循经上炎,时发时止。
常有咽痛咽干、头懵头胀,易感冒头痛,口干口苦,口腔溃疡,口臭、大便干、小便黄,颌下淋巴结肿大,面部痤疮,舌红、苔黄、脉数。治以清热泻火解毒。方用普济消毒饮加减,处方:黄连、黄芩、僵蚕、柴胡、牛蒡子、马勃、连翘各10克,升麻玄参各15克,板蓝根、生石膏各30克,生甘草6克。
(二)虚证
1.肺脾气虚
劳倦过度,饮食失调或久病失于调理,以致肺脾气虚,出现畏寒恶风,流涕鼻塞,时有低热,气短乏力,面色少华,食欲不振,大便溏薄,易于感冒,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方用:屏风散合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黄芪30克,党参、当归15克,白术、陈皮、知母各10克,升麻、柴胡各6克,黄连3克,防风6克。
2.元气亏虚
年老体弱或久病失调或劳过,使元气亏虚,出现正虚似邪之象,头痛不甚,鼻塞流涕,身困乏力,气短或有低热畏寒,但无髙热,状似感冒,而实非感冒,症状时轻时重,经年不愈。大小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虚大。解表药乏效或病情加重。方用补元气汤。
处方:枸杞子、生山药、黄芪各18克,菟丝子30克,巴戟天,党参、仙茅、淫羊藿各15克,山茱萸10克,五味子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