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石症
叶橘泉医案
陈姓,男,旅苏,吴兴乡友,年约三十余,身体强壮。发病时突然寒战、发高热,剧痛、呕吐。初吐黄绿水,后无物可吐,痛时患者呈恐怖颜貌,甚至以指头探压舌根,促其呕吐,痛苦万状,脉弦滑数,黄疸色鲜明,面目如装金,舌苔黄腻,便秘。断为阳明实证,用大柴胡汤,大黄加至12克,元明粉12克,开水泡浸顿服。另以熊胆1.2克分二次吞服,时值夏令,嘱多吃西瓜,小便增多,大便已通,黄疸稍减,一日服药后泻下稀粪,系下于搪磁痰盂内,忽听到一阵撒石子声,便后捡得结石20余颗,大者如黄豆,小者如绿豆,矩圆形、菱形不等,外面黄色,剖视内面墨褐或兼灰白色。此后逐次以原方加减,服药两个月,此例一直保持联系,三、四年未曾复发。[江苏中医,1961,(3)]。
顾伯华医案
徐某,女,43岁。初诊于1973年5月。
患者有胆道残余结石,先后手术3次,第1次于1952年做胆囊切除术,1964年复发;1967年底做第二次手术(总胆管职石),1968年复发,延至1978年4月又做手术(手术时查到右侧肝管尚有结石,T管引流有不少泥沙样结石)。以前发作时,常出现黄痘,发热,右上腹、剑突下作痛。目前体质虚弱,神疲肢软,脘腹时有闷胀感,大便日行二、三次,带溏泄。苔薄腻,脉濡缓。证属病久体虚,脾气健运失司,肝胆不和,失于疏泄。治法:健脾益气,疏肝利胆。
方药:
党参12克,白术9克,云苓9克,枳壳9克,木香9克,元胡粉4.5克(分冲),制军9克,虎杖15克,生山楂12克,金钱草30克。
1975年4月1日经服前方出入治疗达2年,未见发作过。与两年前相比,症状改善如下。①体重增加,气色好转,食欲增加,每日进食1斤以上,大便每日1次、成形。②右上腹闷胀不舒感消失。③以前遇冷或疲劳时容易发病,现在即使受凉或工作疲劳亦未发病,而且去冬未穿棉袄,说明体质增强。再守原意出人。
党参12克,白术9克,淮山药9克,枳壳9克,陈皮9克,元明粉4.5克(分冲),虎杖12克,生山楂12克,制军9克,延胡索12克。(《外科经验选》)。
张庆年医案
王某,男,49岁,1985年4月16日初诊。
右胁下疼痛伴剑突下胀闷6月。1984年11月“B超”示0.5厘米x0.6厘米多个强回声光团伴声影。
诊断:胆囊内结石。
取穴:主穴:日月、胆俞。配穴:阳陵泉、太冲。
操作方法:胆俞、日月、阳陵泉均取右侧,用提插泻法,运针1分钟。胆俞斜刺0.8寸,使针感向右少腹部或肝胆区感传;日月穴直刺1.5寸,使针感向剑突下感传或局部酸胀;阳陵泉直刺1.5~2.0寸,使针感上传。
采取上法针刺23次后,诸症消失而愈。[中国针灸,1986,(6)]
王允祥医案
邹某,女,40岁,农民。
1985年4月11日“B超”诊断为肝胆总管结石、胆囊炎并囊内泥砂样结石。同年5月23日来诊,共治疗(取穴:耳穴主穴:心、脑、肝胆、肾、神门、脾。配穴:食欲欠佳者加胃;大便秘结者配大肠、小肠。操作方法:用0.6厘米x0.6厘米胶布帖王不留行籽于相应耳穴上。隔日1次,两耳交替使用,患者每隔2~3小时自按耳穴,每次2~3分钟。压穴后吃猪油煎鸡蛋,每天1次,适量为度)12次后,排出深黄色结石1.8厘米x1.5厘米x1.4厘米1块,伴许多泥砂样结石,经“B超”复查,肝胆管内无结石回声,临床症状消失而愈。[中国针灸,1989,(1)]。
王志英等医案
张某,男,83岁。
右上腹疼痛反复发作10年,1987年7月26日就诊,CT查胆总管结石2.0厘米x2.0厘米x5.0厘米。
诊断:胆总管结石合并阻塞性胆道感染。
取穴:耳穴主穴:肝1、胆1、肝2、胆2。配穴;耳穴胃、肠、内分泌、脾、三焦、皮质下、神门。
操作方法:耳部皮肤常规消毒,用0.5厘米x0.5厘米正方形胶布中央粘1粒王不留行籽,对准穴位帖上,两耳交替使用,每3天1次,嘱患者饭前饭后按压10分钟,10次为1疗程。
以上法耳穴按压,于1985年8月5日排出蚕豆大结石14块。复查“B超”无结石影,诸症悉除而愈。[山东中医杂志,19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