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王某,男,2岁,住承德市石洞子沟5号,于2004年12月25日就诊。(甲申年丙子月戊寅日)患儿于一周前偶感风寒,恶寒发热,鼻塞,咳嗽,咯痰不爽,哭闹不休,夜不安睡。家中仅生此一男,父母焦急,遂于次日人住我市某医院儿科病房,给予退热、止咳之类药物(具体药物及用量不详),注射退热针剂,并与“阿奇霉素”静脉点滴(具体用量不详),连用至今已6天,高热日甚一日,且发生恶心、呕吐,不进饮食,哭闹更甚,家人已失主张,无奈求治于中医。
患儿来诊时哭闹不已,高热,额头及皮肤灼热炙手,面目红赤,呼吸气粗,咳嗽频作,咯痰不爽,口唇干裂,不思饮食,偶尔恶心呕吐,舌质红苔黄而干,脉数,指纹淡滞,询之父母,谓大便不爽,小便黄赤,此乃邪热入里,肺胃热盛之候也,然査其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偏低,分类淋巴细胞升高,胸透无明显异常,当属一般上呼吸道之感染,乃以清热解毒,泻肺化痰之法,处方如下:
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6克,黄芩12克,连翘12克,板蓝根12克,山豆根3克,桑白皮6克,前胡3克,川贝母3克(打),桔梗3克,枇杷叶10克,杏仁3克,陈皮3克,生甘草3克,3剂。
上药每日1剂,浓煎后不分次数,多次频服,亦不分昼夜服之。二诊:服上药3天,昼夜连进,患儿由初来我院时体温40℃迅速降至正常,今日体温为36.7℃,呼吸平稳,饮食如常,已不呕吐,二便通利,唯余咳嗽仍时有阵作,咯痰不爽,遂于上方去前胡,加沙参6克,增甘草量为10克,再服3剂。
药后诸症消失,观察至今未见复发。
按语:今日之儿科疾患治疗颇难,缘于多为独生子女,娇惯之极,尤其男婴,则父母倍加珍视,本为小恙,却杂药以投,抗菌素滥用。本例即为典型病例,连用西药6天,热势不减反而加重,而中药以石膏、知母清气分之热,板蓝根、连翘、黄芩、山豆根清热解毒,桑皮、前胡、川贝、桔梗、杷叶、杏仁、陈皮、甘草泻肺、止咳、化痰,连用6天而痊愈,足见中药疗效之奇,未必均用抗菌素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