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林某,女性,35岁,汉族,已婚,承德市露露集团公司工人,于1996年11月20日就诊(丙子年己亥月辛酉日)。
患者于3个月前于双侧小腿处对称性发生湿疹样皮损,以伸侧面为重,开始为斑丘疹,剧痒,搔抓不已,继之有小水泡出现,糜烂、渗出、边界不清,在市内某医院皮肤科就诊,当时诊断为“湿疹”,应用“炉甘石搽剂”、“氢化考地松软膏”及口服“强地松”、“脱敏药物”等治疗,约两月有余,逐渐消退,乃停止药物内服及外上(当时具体用药剂量等情况不详)。于10天前开始突然全身泛发,开始为红色小丘疹,渐融合成片,分布于面、颈项、躯干的前胸、后背及腹部,后又四肢泛发,散在出现小水泡,剧烈搔痒,抓破后皮损处糜烂成片,渗出流水,结痂,部分皮损片状浸润肥厚,干燥脱屑,再次应用激素类药物外用及内服,加用脱敏药物等治疗无效,10天来症状逐渐加重。
现患者全身泛发点状、片状,丘疹样多形红色皮损,夹杂小水泡及糜烂面,头面部少,四肢及躯干部位皮损多,剧烈搔痒,多处抓痕,皮破流水,影响睡眠,且皮损处随愈随发,部分色素沉着,苔癣样改变,十分痛苦。患者不发热,各项理化检査及生命体征正常,否认其他传染病、性病、结核和慢性疾病史,心肺及神经系统等检查亦无异常所见。舌质红绎中心少量白腻苔,脉沉弦细。中医辨病当属“湿疹”、“湿毒”之范畴,证属突停激素,湿毒内侵于血分,外搏于肌肤,血热搏结,湿毒侵淫,兼挟风燥之邪,肌肤失养而致,盖血热则发斑疹,湿毒则浸淫渗出,风燥则搔痒脱屑,病症复杂,非大剂不足以阻断病势,治当凉血解毒,燥湿清热,祛风止痒为大法,以犀角地黄汤合二妙散加味治之,处方如下:
水牛角粉30克(包煎),生地12克,丹皮20克,赤芍12克,大青叶20克,紫草10克,黄柏12克,苍术10克,苦参12克,白藓皮12克,蛇床子12克,地肤子12克,炙首乌12克,当归12克,蝉蜕6克,芥穗10克,白蒺藜10克,皂角刺10克,生甘草12克,4剂。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一处分早晚2次分服。嘱其勿食辛辣生冷、油腻之品,勿犯烟酒,连服4剂。
二诊:药后症状好转,斑疹颜色变浅,脱屑减少,新发皮损减少,仍搔痒,守方再服5剂。
三诊、皮损明显好转,大部分结痂脱落消退,水泡吸收,无明显渗出,搔痒减轻,乃于上方去生地、紫草二味,加生黄芪15克以敛疮生肌,乌蛇10克以搜风止痒,再服5剂巩固疗效。
药后皮损全部消退,仅余部分色素沉着,临床治愈,疗效满意,经追访观察未再复发。
按语:湿疹中医又称为“湿疹”、“湿毒”、“浸淫疮”、“湿癣”等名称,历代无系统之记述,散在于各医家之篇章中,如汉·张机《金匮要略》云:“浸淫疮,从口流向四支者可治,从四支流来人口者不可治”。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云:“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初生甚小,先痒后痛而成疮,汁出浸渍肌肉,浸淫渐阔,乃遍体。”明·王肯堂《证治准绳》云:“浸淫疮者,浅搔之蔓延长不止,搔痒者,初如疥,搔之转生计相连著是也。”又云:“运气淫浸,皆属火。经云:岁火太过,甚则身热肤浸淫是也。”清·吴谦等《医宗金》云:“遍身生疮,形如粟米,搔痒无度,搔破时,津脂水,浸淫成片。”纵观古人之著述,论其症状多,论其成因和治法少,论其局部症状多,论其泛发者少,凡言及泛发者,称为浸淫也,足见其病始于火热毒邪,郁于肌肤而发,其间必挟湿也。故本例患者始发于下肢,对称发生,药后虽得暂时缓解,然湿毒未清,久郁于内突然泛发,遍及全身,来势凶猛,表现为红疹、斑、片状、苔癣样皮损,搔抓不已,血痕遍体,流水脱屑,并有色素沉着,且又缘于突停激素,以致暴发而再用又无效验,此湿毒内侵血分,外郁肌肤,遍体泛发,外治法用药实属困难,外涂之药难解内郁之邪也。故用大剂犀角地黄汤以水牛角代犀角,因犀角为保护野生动物而于近代禁用,加大青叶、紫草以凉血解毒,黄柏、苍术之二妙合用,再加苦参以清热燥湿,首乌、当归养血和血,更用白藓皮、蛇床子、地肤子、蝉蜕、芥穗、白蒺藜、皂角刺、甘草大剂燥湿、祛风、止渗、杀虫、止痒,9剂后症状明显好转,去生地、紫草加生黄芪以生肌敛疮,加乌蛇以助搜风止痒之力,又5剂而收全功,全程未再运用外用药,可见“内病外治,外病内治”之说信不谬矣,然亦需辨证准确,成竹在胸,大胆一用,出奇制胜,方能收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