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许某,男性,74岁,农民,承德市宽城县峪耳崖镇小庙沟村人,于1993年6月14日就诊。(癸酉年乙巳月丙寅日)患者病已三年。于三年前开始出现小便淋沥涩痛,滴沥而下,十分不畅,伴小腹及茎中灼热疼痛,先癃后闭,继之出现尿潴留,只好以导尿之法暂缓其急,先后经多家医院诊治,屡经“肛门指诊”、“前列腺液化验”“B超”、“CT”等检查均为“老年前列腺肥大”、“尿路梗阻”合并“泌尿系感染”。虽经3年的中西药物治疗及理疗、针灸、贴敷、灌肠、敷脐等均无效(具体药物、用量、治法、时间难于详述)。近一个月病情加重,完全性尿潴留,由原来间断导尿变为持续性留置导尿,并反复泌尿系感染,痛苦不堪,多家医院要求其行手术治疗,但患者畏惧均加以拒绝,其亲属子女也虑其年龄偏大而拒绝手术,故今日求治于中医,希望能予解决之。
查患者虽年事已高,但发育正常,营养尚可,表情痛苦,呻吟不已, T 36.8℃, P 82次/分, R 22次/分, Bp 140/80mmHg, 平素体健, 否认其他慢性病史,3年前未患此病时尚能从事田间体力劳动,现无法排尿,大便亦困难,小腹及茎中疼痛,烧灼感,留置导尿管,所导出尿液黄赤混浊,下腹部有压痛,舌质红两侧淤斑,苔黄腻,脉弦滑有力。尿常规化验:隐血(++)、红细胞(+++)、蛋白(+)、白细胞(+++)、脓细胞(++)。根据以上情况分析,病属中医“癃闭”、“淋病”之范畴,然又难于解释其前列腺肥大、梗阻,余认为又当结合近人印会河教授之“前阴癥积”说,证属湿热下注,气化不利,气滞血淤,淤热内结之证。清湿热以利气化而难逐淤血,逐淤血以开孔窍又难利湿热,须清热利湿、活血化淤、软坚散结,结合用之。然单用中药内服,须待时日而收效,难于解一时之急,故当中西之法合用。于是先行更换导尿管,然后留置导尿,用庆大霉素盐水溶液500ml每次膀胱冲洗,每8小时1次,定时开放导尿管,同时暂用竹林胺片剂10mg每次口服,每日1次,仅用3~5天,不宜常服。再处中药处方如下:
白花蛇舌草30克,知母12克,黄柏12克,郁金30克,王不留行30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皂角刺10克,赤芍20克,红花12克,川牛膝15克,泽兰叶15克,刘寄奴15克,苏木10克,乳香6克,酒炒大黄6克,5剂。
煎服法:每日1剂,水煎2次合并一处分3~4次频服,忌食辛辣生冷之物。
二诊:上述治疗5天,症状明显好转,大便通利,小腹疼痛消失,小便亦通,拔除导尿管,停用西药竹林胺,现尿仍滴沥不畅,频急灼痛,仍用上方去刘寄奴、乳香,加丹参15克、萆薢15克,煎服法同前,继用5剂。
三诊:经上述中药治疗后,尿路畅通,诸症消退,二便如常,仅偶有尿迟、尿等待或小便余沥不尽之惑,以七十多岁高龄而待手术之人得以收效,已万幸矣。故继用中药汤剂调理月余,以收全功。后经追访,未见复发,疗效近期满意。
按语:《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篇云:“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金·刘完素《河间六书》云:“小腹痛,不得大小便,邪气人客,约而不行,故谷气不得通也,枳壳丸主之。”元·李杲《东垣十书》云:“阳极自天而降,是行阴道,乃西方之气,膏梁之物,下泄是也。极则阴道不行,反闭于下,故不得小便,是天之气不得下通也。逆而上行,反行阳道,故血脉凝滞而不通,则人迎之脉大,四倍于气口,此浊气反行清道,故曰关。”元·朱震亨《丹溪心法》云:“小便不通,有气虚、血虚,有痰风闭实热。”明·戴思恭《论治准绳》云:“古名曰癃者,罷也。不通为癃。不约为遗。小便滴沥涩痛者,谓之淋,小便急满不通者,谓之闭。”明·楼英《医学纲目》云:“闭癃,合而言之一病也。分而言之,有暴久之殊。盖闭者,暴病为溺闭,点滴不出。俗名小便不通是也。癃者,久病为溺癃,淋沥点滴而出,一日数十次或百次,名淋病是也。”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称:“小水不通,是为癃闭,此最危最急证也。”“凡癃闭之证,其因有四,最当辨其虚实。”他提出一为火邪结聚小肠膀胱;一为热居肝肾,败精积血阻塞水道;一为气实而闭;一为气虚而闭。明确要分清虚实寒热而治之。古人论癃闭一证,虽然很详细,但对前列腺的认识是模糊的,而近代印会河先生所倡“前阴癥积”之说甚为有理,认为前列腺乃前阴所属,而其增生病变乃气滞血淤所致的“癥积”,这和张景岳所称“败精积血阻塞水道”之说暗合,对指导临床辨证治疗具有指导意义。本例患者年岁偏大,病已三年,加重一个月,先以白花蛇舌草、知柏、泽兰清利湿热,又用郁金、棱莪、赤芍、红花、牛膝、寄奴、苏木活血化淤,王不留、皂刺以通窍,酒军泻热开结,乳香行气定痛,迅速控制病情使之缓解,成功去除导尿,停用西药;复加丹参以助活血化淤之力,萆薢分清化浊以除湿,终使三年痼疾得以祛除。总结本例成功经验不难看出,应用西药导尿冲洗之法,口服竹林胺等先解其急,继用中药以治其本,可见无论中西,以人为本,无论何法,为我所用,治病勿分门派,实事求是,急病人之所急,解决问题是关键,又何必非论西医、中医呢?个人愚见,仅供同仁讨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