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治疗肺结核胸腔积液案

养生之家导读:陈雅民临证医案精选能够让各位朋友更好地理解咱们的治疗思路和处方用药规律。那么中药治疗肺结核胸腔积液案哪些?下面小编为您详细介绍。

患者许某,男,50岁,承德市露露集团公司工人,于2004年8月4日就诊。(甲申年辛未月乙卯日)患者自诉于一个半月前开始发热、胸闷、胸痛、喘咳、憋气、咳痰不爽,自服退热、止咳等药物无效,于40天前住我市某医院治疗,诊断为“左肺结核”、“胸腔积液”,给予抗痨药物治疗及胸穿抽液2次(具体药物及用量不详),住院40天至今症状无明显改善,乃求治于中医。

现患者仍低烧,胸痛,胸闷憋气,体温波动于37.4℃~37.8℃之间,咳喘时作,干咳少痰,咯痰不爽,活动时喘憋,手足心热,午后及入夜尤甚,夜睡时盗汗,两颧红赤,口干,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数。经X线拍片回报为:“左肺浸润性肺结核,左胸腔积液。”此证当属中医“肺痨”范畴,又称“痨瘵”,乃“痨虫”内侵于肺,伤及肺阴,阴虚火旺之证,特殊之处又有胸水存在,中医无胸水之说,却有“悬饮”之名,治当养肺阴,杀痨虫,止咳喘,消水饮为法,处方如下:瓜蒌20克,川贝母10克(打),生百部15克,地骨皮20克,天门冬12克,炙鳖甲12克,银柴胡10克,知母12克,白芍15克,白芨20克,麻黄根15克,桑白皮15克,葶苈子20克,白茯苓20克,防己10克,炙甘草10克,6剂。

每2日服1剂,每剂水煎3次合并一处分2日各早、中、晚服,共6次服完1剂,以期缓图之。

二诊:服上药6剂后,胸透见胸腔积液减少,开始吸收,低烧如故,于上方去白芨、白芍、防己,改地骨皮量为30克,加青蒿15克、白薇10克,继依上法服6剂。

三诊:药后低热消退,脉静身凉,盗汗消失,仍感胸闷、胸痛,乃加大瓜蒌用量至30克,继服5剂。

四诊:药后诸证消退,喘咳已止,胸透见胸水已消,左胸膜黏连肥厚,左肺浸润之结核灶亦趋吸收钙化,遂再服中药5剂以巩固疗效。

本例服用中药之间及停服中药后均继续服用抗痨药物治疗,至少需巩固用药一年以上。观察至今,病情稳定,未见复发。

按语:此案实乃中西医结合治疗之结果,在西药抗痨药物治疗无明显疗效之时,仿中药月华丸之意配合中药治疗,以生百部止咳平喘而杀痨虫,即所谓抗结核菌也,川贝、知母润肺止咳,天冬、地骨皮、银柴胡、白芍、白芨清肺养阴,麻黄根敛汗,瓜蒌、桑皮、葶苈、茯苓、防己少佐炙草以泻肺消饮,鳖甲以养阴清热,后又加青蒿、白薇以清退虚热,故能迅速生效。然本病治疗需耐心持久,缓缓图之,如《明医杂著·痨瘵》云:“轻者必用药数十服,重者期以岁年”。又称:“此病治之于早则易。”“若到肌肉消灼,沉困着床,脉沉伏细数,则难为矣。”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