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术内容】
应用芍药汤加减治疗。方药组成:芍药30g,当归15g,黄连15g,黄芩15g,槟榔6g,木香6g,葛根12g,肉桂5g,炙甘草6g。煎服法: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疗程为3天,治疗期间嘱患者忌生冷、油腻、刺激性及不易消化食物。
【临床疗效】治疗19例,治愈11例(57.9%),有效6例(31.6%),无效2例(10.5%),总有效率为89.5%。
【治验点评】
细菌性痢疾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痢疾杆菌在肠黏膜上大量繁殖及释放内毒素发生炎症反应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以急性发热等全身中毒症状与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排脓血样便等肠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常年散发,夏秋多见。人群对本病有普遍易感性,幼儿及青壮年发病率较高。临床多应用抗菌药杀灭痢疾杆菌,能对细菌本身产生作用,使细菌繁殖受到抑制或杀灭,对毒素引发的中毒症状只能任其缓慢消除,且由于近年来抗菌药的广泛应用,痢疾杆菌对多种药物普遍耐药,不良反应多见,导致病情迁延不愈,病程长,尤其儿童更为突出。细菌性痢疾属中医“痢疾”范畴,古称肠澼、滞下。《医碥》卷三:“痢由湿热所致,或饮食湿热之物,或感受湿热之气,积于肠胃,则正为邪阻,脾胃之运行失常,于是饮食日益停滞,化为败浊,胶黏肠胃之中,运行之机,益以不利,气郁为火,与所受湿热之气混合为邪,攻刺作痛,…… 可见,湿热之邪壅滞肠中,气机不畅,传导失常,则腹痛、里急后重。湿热熏灼肠道,肠络受伤,气血瘀滞,化为脓血,则解黏液脓血便,同时痢疾又伤气血。所谓“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故治宜清热燥湿,调气和血。本研究根据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痢疾,症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食少口渴,腹痛便频,脓血杂下,里急后重,尿黄,苔白或黄腻,脉滑数。中医辨证为湿热痢,方选芍药汤加减,方中重用芍药养血和营、缓急止痛,配以当归养血活血,“行血则便脓自愈”,且可兼顾湿热邪毒熏灼肠络,伤耗阴血之虑;黄芩、黄连清热解毒,其中黄连祛中焦湿热并有解毒作用,黄芩清气分实热并有退热功效;木香、槟榔行气导滞,“调气则后重自除”;葛根祛湿升阳,行气导滞;肉桂辛热,可防苦寒伤中与冰伏湿热之邪,配伍活血药又助行血之力;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诸药合用,湿去热清,气血调和,故下痢可愈。研究结果显示,采用芍药汤加减治疗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效果优于西药,具有疗效快、疗程短、副作用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