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术内容】
应用本院制剂奔豚冲剂(浓缩冲剂,12g/包),0.5~1g/(kg·次),3次/天,温开水冲服。主要药物组成:葛根、白芍、当归、川芎、黄芩、法半夏、石膏、甘草、荆芥、薄荷、桑叶、连翘、金银花、蝉蜕、浮萍。3天为1个疗程。
【临床疗效】
治疗60例,痊愈12例,显效29例,好转1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7%。
【治验点评】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绝大多数为病毒感染,其次为细菌感染或混合感染,多数情况下不能立即获得病毒、细菌感染的微生物学证据,如果给予抗病毒、抗菌药物治疗,不符合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要求,不给予抗病毒、抗菌药物,仅给予解热镇痛药,患儿的热程长、并发症多、也不能安抚家属焦虑的情绪。中医中药则可达到不使用抗生素,又能尽快退热的目的。虽然对照组的阿昔洛韦、克拉霉素被临床证实有效且相对安全,但疗效一般;臣功再欣中的布洛芬成分通过抑制前列腺素E的合成而产生退热作用,虽可退热,但不能产生病因治疗的作用,“治标而不治本”。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属于外感之疾,在中医相当于“感冒”及温热病中的“风温”、“温热”、“春温”、“冬温”、“伏暑”之类,其发病机理是内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源于邪实或正虚之里证。如果内有实邪,如积食、积热、湿浊、痰饮、气滞、血瘀,内不和则外侮之,“若五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正是此意。如果内有虚邪,如气虚、阳虚、血虚、阴虚,或因阳气虚弱不能御邪,或因阴血虚弱阳旺生热而感受外邪,即所谓“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灵枢·百病始生》)。外因于感受外邪之表证,“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金匮要略·藏府经络先后病》),鞠养不慎,风、寒、暑、湿、燥、火则伤人而为患矣。中医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热,历来都十分重视安内攘外之表里同治。辛凉、辛温、润燥、解表祛湿治疗表证的方法,与消食化积、清热化湿、化痰行气、活血去瘀、益气温阳治疗里证的方法相伍的经验都很多,但辛凉解表与滋阴养血、清热解肌相伍的报道很少见。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明代万密斋《育婴家秘》),阴血亏虚与风火共存的患儿不少,这往往与素体阴亏或者风火伤阴有关。阴虚风火证的证候表现以发热、咽部红肿、舌红、苔少、脉浮细为典型特征,其治疗当辛凉解表的同时予以滋阴养血,表里同治,方可除病之根源。奔豚汤是张仲景《金匮要略·奔豚病脉证并治》篇中治疗肝血亏虚,肝气上冲奔豚病的名方,由葛根、白芍、当归、川芎、黄芩、半夏、生姜、李根白皮组成。葛根辛凉之剂,“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治“伤寒壮热”(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能“生津止渴,清金润燥,解阳明郁火”(清·黄元御《长沙药解》);当归“人足厥阴肝经,养血滋肝”,“滋润滑泽,最能息风而养血”(清·黄元御《长沙药解》),一味当归可抵四物,养血之要药,血中之津液即为营阴,养血之剂,自能养阴;肝者藏血之脏,芍药最善养肝,益养阴血之品。“古人有‘治风先治血’之论,岂漫然血药足以当之,盖必择辛甘发散者而用之,风乃能解,则芎藭当归其物也”(清·邹澍《本经疏证》),故川芎更有深意。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柔肝,祛内外之风,以防肝风内动。黄芩味苦大寒,主诸热,清肺经气分之热;半夏“味辛气平”,“辛以散结,善降肺胃之逆气,清咽喉肿痛”(清·黄元御《长沙药解》),化痰止咳而降逆,生姜辛甘发散,李根白皮入肝经,功专清热泻火,平肝降逆,但药物稀缺,现已不用。诸药合用,不独平肝降逆,也能滋养阴血、清热解肌,于风火外感、阴血亏虚之症最是桴鼓相应。笔者之奔豚冲剂,由奔豚汤去李根白皮,加石膏以辛凉解肌、除三焦大热,助黄芩清解内热,加荆芥、薄荷、桑叶、蝉蜕、浮萍,辛凉解表助葛根解肌透表,加连翘、金银花、甘草,以清热败毒,并重用葛根、石膏,辛凉解肌、生津止渴;辛凉之中配伍少许辛温之荆芥,以治风寒化热,既加强发表之力,又不致破坏辛凉偏性。全方表里同治,散中有滋,顾护正气,以防发散太过。诸药合奏辛凉解表、滋阴养血、清热解毒、柔肝降逆之功。研究证实,奔豚冲剂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阴虚风火证总有效率及退热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组体温正常时间为(2.14±0.69)天,对照组为(2.83±0.56)天,差异有显著性,两组发热反复次数,治疗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很好的临床前景,有待进一步开发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