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体弱者忌饮茶
古人说:“自茗饮盛后,人多患气,不复病黄,虽损益相半,而消阳助阴,益不偿损也。”认为长期饮茶会耗散阳气,使人身体转弱。这种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尤其在体弱者及老人身上表现得较为明显。对此,苏东坡提出一个折中的办法:“每食已,辄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去,而脾胃不知。凡肉之在齿间者,得茶浸漱之,乃消缩不觉脱去,不烦挑刺也。而齿便漱濯,缘此渐坚密,蠹病自已。然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自不常有,间数一日啜,亦不为害也。”他提出的其实是一个以茶健齿的办法,对于嗜茶者而言,还是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来确定如何饮茶比较好。
从中医的观点来看,年轻人往往身体健壮,火气盛。这样的人饮茶可以起到降火的作用,他自己也会觉得神清气爽。唐代的卢仝在诗中说他饮茶一饮七碗,感觉轻汗发而肌骨清。当时的卢仝正值壮年,喝这么多茶自然会觉得很舒服。老年人往往血气弱而阳气虚,饮茶之后会觉得不是很舒服。宋代的蔡襄是一个茶艺专家,但到晚年就因身体虚弱而不能饮茶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他自己“早年气盛,每饮新茗,必至数碗。……颇觉痛快。中年胃气稍损,饮之即觉为害。不痞闷呕恶,即腹冷洞泄。”
年轻人也有身体虚弱的,老年人也有身体健壮的,是不是适合饮茶,适合饮什么样浓度的茶,还是要根据各人自己的体质情况来看。一般来说,胃气弱的人不宜饮茶,尤其不宜饮浓茶,如胃炎、胃溃疡、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都不宜饮茶。对于心动过速的冠心病患者,常饮茶会促使心跳过快,对病情不利,但对于心动过缓的冠心病患者,适当地饮一点茶,对身体是有好处的。低血压的人群,饮茶也不宜过浓、过多。
女性在经期、孕期和哺乳期时也不宜饮茶。女性在经期因血液的流失会造成身体中铁的缺乏,茶里所含的鞣酸会与食物中的铁结合,影响人体对铁的吸收,导致缺铁性的贫血。有研究表明,每天饮茶量在4杯以下的女性,经前综合征的发生率增加了2倍,如果每天饮茶超过4杯,经前综合征的发生率会增加9.7倍。孕期饮浓茶除了会影响营养素的吸收,茶里的咖啡碱还会还会刺激孕妇的神经系统与心血管系统,茶的利尿功能还会增加孕妇的肾脏的负担。茶有收敛的作用,哺乳期的女性饮茶会因此而影响乳汁的分泌,另外,茶中的咖啡碱还可以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使婴儿发生肠痉挛,或者使婴儿无故地哭闹。
六、忌饮夜茶
唐代元稹在一首茶诗中说饮茶的时间:“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前半旬说的是饮夜茶,后半句说的是饮早茶,或者干脆就是饮茶饮了一个通宵达旦。早晨饮茶,好处多多。睡了一夜的觉,早晨起来,早饭过后,饮一杯茶,的确可以涤除昏昧,但饮夜茶就不妥了。元稹在诗中所咏的是一种非正常的生活状态,一般来说,和尚和道士晚上要打坐,饮茶可用来提神,一些文人雅士也经常在晚上雅聚,茶往往是聚会的主题之一,这样的生活雅则雅矣,但不宜效仿。
现代的都市里,人们的夜生活较多,有相当一些人晚上与朋友在茶楼小聚,饮茶是难免的,但要考虑自己的具体工作情况和身体状况,尽量不要饮浓茶。“夜后邀陪明月”的人第二天早上基本上不容易“晨前命对朝霞”的,所以第二天需要早起的人,如学生、公务员等人最好不要饮夜茶。有些学生晚上学习到很晚,常用茶来提神,这样到第二天早起的时候,人容易变得昏昏沉沉的。茶有提神的功效,晚上饮茶会影响人的睡眠,一些对茶敏感的人,甚至下午喝了茶,晚上就睡不着觉了。老年人尤其不宜饮夜茶,因为老人的睡眠本来就少,饮了茶以后,晚上更是难以入睡,而且老人肾气虚弱,夜里尿多,茶的利尿作用会使老人夜里起得更加频繁,也影响睡眠。
早晨饮茶应在食后,若是起床就饮,在空腹的情况下,会引起茶醉,表现为头晕、乏力等状况。我国很多地方都有吃早茶的习惯,基本上是茶与点心一同吃的,前面说过了,这不是一种科学的饮食方式,但作为民俗,自有其存在的道理。另外,对于早晨饮茶,医生也有不同的意见,曹庭栋在《老老恒言》中引苏东坡的话:“若清晨饮茶,东坡谓直入肾经,乃引贼之门也。”人一夜睡醒,才排空小便,还没有进食,如果在这种状态下饮茶肯定是不适合的,曹庭栋的意思大概如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