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膳的起源与发展历史(2)(2)

养生之家导读:药膳究竟起源于何时呢?其实早在人类社会的原始阶段,人们还没有掌握将药物同食物相区分的方法时,就已经认识到“药食本同源”的重要特点。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专设“食治”一篇,其中共收载药用食物164种,分为果实、蔬菜、谷米、鸟兽四大门类,至此食疗已经开始成为专门的学科。孙思邈还指出:“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情爽志以资气血”。说明制作精美的药膳能在发挥药食双重作用的同时,还能使人心情舒畅。其弟子孟诜集前人之大成编成了我国第一部集药食为一体的食疗学专著《食疗本草》,极大的促进和指导了中国药膳的发展。

宋元时代是药膳发展的高潮,借助中医学在此时期的跨越发展,药膳也得到了更快的发展,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药膳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较为全面的发挥。宋代官修医书《太平圣惠方》中也专设了“食治门”,其中记载药膳方剂已达160首。元代中央政府掌管药膳的部分称为“尚食局”,曾一度和“尚药局”相合并,而饮膳太医忽思慧所编著的《饮膳正要》为我国最早的营养学专著,首次从营养学的角度出发,强调了正常人的合理膳食,对饮食药膳方面颇有独到见解,是蒙、汉医学结合和吸收外域医学的重要成果。书中对药膳疗法、制作、饮食宜忌、饮食卫生及服药食忌、食物相反、食物中毒和解毒、过食危害等均有详细记载。

时至明清两朝,药膳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几乎所有关于本草的著作都注意到了本草与食疗的关系,对于药膳的烹调和制作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且大多符合营养学的要求:其中《食物本草》当属明代卓有功绩的药膳专著,全书内容翔实丰富,最大的特点就是对全国各地著名泉水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证介绍。到了清代,诸多各具特色的药膳专著层出不穷,多是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实际重新扩展的?刊于1691年《食物本草会纂》8卷,载药220种,采辑《本草纲目》及有关食疗著作,详述各药性味、主治及附方。而在药膳粥食方面,黄鹄的《粥谱》则可称为药粥方的集大成者。清朝末年,宫廷膳食的种类不仅没有随当时的国情减少,反而与康乾时期相比,皇上和太后的每餐膳食菜肴从三四十道增加至两百多道,其中绝大多数药膳流向了民间。

中国药膳,源远流氏,从宫廷至民间,都广为传播。如今,药膳的应用更是空前广泛,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倍受青睐,以致许多药膳餐馆在世界各地应运而生,这不但传承了我们中华传统的医食文化,更是在勇敢的创新中将其发扬光大。

养生专题